《《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保罗费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充满了挣脱枷锁、解放一切的味道。这本书一直在探讨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并完成阐述了“被压迫者如何通过教育获得解放”的重要问题。费莱雷也是“被压迫者”之一,所以这本书几乎是他作为“被压迫者”的全部心声,甚至让我想到了古希腊角斗士斯巴达克斯,只不过相比之下费莱雷反抗压迫的方式是用文字而非武力。相比西方的“主流声音”,这本身处第三世界的“非主流声音”显得十分独特。费莱雷在陈述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关系的时候充满了哲学色彩,在不少地方都能看到马克思的影子,这在以往的西方著作中是难以见到的。第二章篇幅不长,理解起来较为容易。这一部分是作为压迫者的教师和被压
2、迫者的学生的关系。在压迫背景下,教师成了压迫者的工具,广泛地采用灌输式教育。这种灌输式教育和我国之前的“填鸭式教育”比较相似,只负责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却无法培养学生思考和对话的能力。费莱雷将这种教育比作银行储存,教师只是把知识储蓄在学生那里,但是有存就有取,而已经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无法取回的,所以我觉得这一过程只是“复制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就像拷贝文件,有的时候可能是原封不动地复制过去,有的时候也会丢失一些文件,但是原文件不会受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产生“新文件”,也即新的想法和交流。教师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学生渐渐失去了话语权,对待一切事物的麻痹、轻信、盲从。当一部分学生成为新的“压迫教
3、师”后,这些教师仍然充当着压迫者的角色,去压迫新的学生。所以我认为教师其实也是被压迫者,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充当台面上的“压迫者”的角色,真正的压迫者却躲在幕后,压迫着所有教师和学生,使他们失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使用“提问式教育二提问式教育,不仅出于对人性完美的肯定和渴望,而且更把这种肯定和渴望,建立在对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建设性实践上。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中,教师与学生通过交流来完成相互的思考与创造,产生了“教师-学生”以及“学生-教师”这样的新关系。提问式教育打破了灌输式教育中教师中心的地位,建立起师生互为创造主体的关系模式,双方都是积极的批判认识主体。关于
4、书中论述的灌输式教育和提问式教育的区别可以参照表lo表1灌输式教育与提问式教育的对比提问式教育灌输式教育教育中心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师生关系教育特征教师统治者规定的内容稳固统治,继续压迫讲解、灌输非平等关系机械化、物化学生现实世界的问题实现解放,获得自由对话、交流平等对话关系人性化提问式教育作为一种师生对话的教育方式,其对话的本身在于词语,而词语又具有两个方面意义:反思与行动。反思与行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且进一步构成了真实的世界。只有反思、没有行动,对话将会变成空话;只有行动、没有反思,对话就会变成行动主义。“无论是反思被剥离了行动,还是行动被剥离了反思,两者都谐就了不真实的存在形式,
5、同时也造就了不真实的思想形式,而这种思想形式又反过来强化原先的反思与行动的分离J想要对话必须具备5个前提条件:怀抱对世界和对人的爱、谦虚的态度、保持信任、拥有希望、具备批判性思维。费莱雷探讨了两种文化行动理论。一种是压迫者为了压迫人民而产生的压迫文化行动理论,另一种是被压迫者为了解放人民和获得自由而产生的革命文化行动理论。前者由压迫者和统治者实施,其特点表现为征服、分化、操纵、文化侵犯,其行动皆是为了维护统治、镇压反抗,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用神话来包装无数谎言,在各种地方欺瞒民众、压榨民众。后者由革命者和反抗者实施,其特征是合作、团结、组织、文化合成,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以革命者为领袖,反对一切压
6、迫统治。两种理论的对比可参见表2。表2压迫文化行动理论与革命文化行动理论对比行动主体行动客体行动目标行动特征压迫文化行动理论统治者和压迫者被压迫者维护统治征服、分化、操纵、文化侵犯革命文化行动理论对比革命领导者和反抗者现实世界追求解放、获得自由合作、团结、组织、文化合成革命领袖虽能受到反抗者的拥护,但是却要面临两难的处境:虽然领袖是领导者,但是领袖也只是领导者,他们不能统治人民,只能与人民身处统一战线共同反抗压迫者;但领袖想要真正领导人民却非常困难,人民容易受到统治阶级的分化,故并不总能全心全意地拥戴领袖,领袖还要受到统治者的打压,因此难以进行革命。因此,费莱雷提出革命只能靠人民和领袖不可动摇的团结一致,协同作战。革命领袖的首要目标是与人民一起解放人民,而不是成为新的统治者。教育和政治行动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被压迫者的教育学需要重视人性,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努力,进行批判性思考,追求双方的人性化。作为社会化的工具之一,教育虽然难免要传输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教育也无法离开政治独善其身,但这和教育追求人性并不冲突,传输某一特定的价值观不代表就否定了人性。在民主化的社会中,良好的教育依然可以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唤醒人性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