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懂的智慧 爱的力量 讲好青海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聚懂的智慧 爱的力量 讲好青海故事.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集聚懂的智慧爱的力量讲好青海故事2023-08-2401:19许籍尹党的生活青海订阅2023年7期收藏关键词:钾肥青海公园许籍尹牢记“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瞄准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家之所需、青海之所能,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改善民生福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彰显新担当、实现新突破,宣传好、报道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近年来,中央媒体发挥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心系青海、扎根青海、宣传青海;省主要媒体深入推进融媒体改革,不断发挥各自传播优势,共同为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产业“四地”、改善民生福祉、
2、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实践创作了一篇篇有广度、有力度、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在此次青海湖3皇鱼涧游直播、2023年青海湖音乐节采访期间,笔者听到身边的新闻工作者们在学习陈刚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时,在党日活动中,总会提起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他是懂青海的他们是爱青海的我们要宣传好青海!”现在,我把采访期间听到的这些故事撷要记录如下,作为工作侧记。走过青海为的是不忘青海人民日报社青海分社采编中心原主任姜峰,2017年主动申请来青海工作,6年期间,跑遍了青海8个市州的45个区县。以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完成了走过青海一书的创作。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冉冉表示,除了社会现实层面的内容,这本书也
3、让人深深体验到了美丽青海的诗性一面。走过青海是一本自然之书,也是一本生命之书,能加深人们对青海的美和自然的了解,也能让人更加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善待我们的家园。离开青海后,记者姜峰仍然不忘青海,他参与采写的推进电源、电网、负荷、储能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青海打造清洁能源发展新引擎一文,今年6月11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扎在青海为的是书写青海光明日报社驻青海记者站站长万玛加,是一位生在青海湖畔的藏族记者,父子两代都是新闻人。他在自己的观察思考里,以青海的高天厚土为底色,为党和人民讴歌,写青海故事,做中华文章,献满腔热情于深爱的新闻事业,获得了代表记者最高荣誉的“长江韬奋奖:2月25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
4、刊发青海:推动农牧稳产提质;4月23日,头版头条刊发青海,万余干部“扑下身子”助农桑,用极富现场感的语言深入报道青海省“万名干部下乡”活动,展现青海省驻村干部们奋发进取的风貌,报道青海乡村振兴只争朝夕的壮举。此外,4月13日整版报道青海:牢牢把住绿色发展之脉以青海“四地”建设为主线,用生动的案例、详实的数据,展示了青海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画卷;5月16日的整版报道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新高地一一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的青海实践则是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作为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一个缩影,他通过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了解管护员日常工作,亲自体验巡护工作等方式,将自己的亲身感受融入稿件当中,真
5、实展现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生态保护成效。跳出青海为的是看清青海陈刚书记指出,“在国家格局中认识青海的责任”。今年春耕备种期间,人民日报社青海分社记者贾丰丰眼里看着麦苗,心里却想着作为“粮食的粮食”的钾肥应该怎样报道。通过梳理以往报道,他发现之前的采访集中在钾肥的生产,鲜有加工、销售、使用的全链条介绍。于是,他从青海到河南,跨越2000余公里,追随一粒钾肥的旅程,看春耕备种时节青海钾肥为产粮大省河南作出的贡献。在4月3日人民日报第2版刊发长篇通讯跨越2000余公里,探访春耕时节钾肥供应从浩瀚盐田到广袤农田,展现了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青海担当。深入青海为的是刻画青海2016年至今,青海日报记
6、者张多钧几乎每年都会深入三江源国家公园调研、采访。一路前行、一路采访、一路收获,亲身感受到青海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行动自觉,践行“三个最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感知着广大干部群众爱生态、护生态,为保护三江源作出的不懈努力的信心和决心。2023年,张多钧参与策划了“三江源一一我们的国家公园”系列报道。根据三江源故事的积累,张多钧编著出版了江源之歌一书。同年,张多钧历时6个月,从黄河源头出发,前往黄河流经青海的16个县采访,用大量独家采访,来自基层、内容引人、细节感人的鲜活报道,有力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展示青海的“源头责任”和“干流担当:他采写的黄河故事系列报道,荣获
7、了第三十一届青海新闻奖一等奖;编著的黄河故事一书出版发行,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奉献青海为的是不负青海青海广播电视台李旭晖,2023、2023年连续参加“澜湄万里行,中外媒体采访活动,在澜沧江源头区域采访时正值晚秋,高寒缺氧的环境让许多记者不同程度产生高原反应,李旭晖感冒发烧,领队劝他尽快返回西宁休息,可他却“赖着”不走,表示一定要继续采访。后来,他告诉自己的同事,当时采访团队有中外几十家媒体记者,他作为青海的记者如果下去,肯定会引发更多人的畏难情绪,他不能拖宣传青海的后腿,咬牙也要坚持。这样的内心想法,他不愿向领队讲,怕领队分心。采访期间,类似这样的故事笔者还听到了许多,这些新闻工作者,都在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为记录青海、讴歌青海默默付出。回望来时路,看清脚下路,坚定前行路,青海的生态故事常青、青海的民族团结故事常情、青海的高质量发展故事常新,更多的新闻工作者,在“懂青海、爱青海、宣传好青海”的感召下,立足青海大地、发扬奉献精神、厚植高原情结、记录时代精神,让党的声音传遍雪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