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面对2022新课标和方案学校教学该如何转变.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7860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度解析面对2022新课标和方案学校教学该如何转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深度解析面对2022新课标和方案学校教学该如何转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深度解析面对2022新课标和方案学校教学该如何转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深度解析面对2022新课标和方案学校教学该如何转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深度解析面对2022新课标和方案学校教学该如何转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度解析面对2022新课标和方案学校教学该如何转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度解析面对2022新课标和方案学校教学该如何转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深度解析面对2022新课标和方案学校教学该如何转变近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布。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20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10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新的方案和标准将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生学、质量评价的直接依据。有理由相信,新课标的颁布,将开启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新的方案和标准传递了哪些育人信号?对中小学校而言,教学该怎样跟着变?保证育人方向以落实核心素养为关键抓手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新修订课程方案的

2、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素养导向,素养导向贯穿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从根本上保证了育人方向。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是新课标释放的一大重要信号。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各门课程都要思考,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什么独特的贡献。通过修订,明确本课程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如数学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得怎么样,语文老师不仅要关注语文学得怎么样,还要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就是核心素养的要求。【解读】这次修订就是要落实核心素养,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育人

3、观念、育人理念,推动育人方式的改革。比如,道德与法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明确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这些素养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落实?课程标准提出了三条要求第一,确定的教学目标政治立场鲜明。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立场,对错误的社会思潮旗帜鲜明地加以批判。第二,价值导向清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第三,知行要求明确。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学段特点进行科学设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对教学目标提出这三点要求,就是为了把核心素养

4、融到教学中。再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的素养如何落实在育人方式改革上?这次修订还突出强调了语文实践活动,把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作为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没有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的核心素养就无从形成。以学科实践为依托构建实践型育人方式此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变革。传统育人方式的典型特征是“坐而论道”,它以听讲、记忆、理解、练习、考试为主要活动形态,可以称其为书本型或认识型的育人方式。实践育人,则是突出学科思想方

5、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此各课标在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大量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如观察、考察、实验、调研、操作、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创造等。从这个角度说,落实课标就是要把这些实践性活动真正落在实处。【解读】学科实践超越了传统知识授受的学习方式和探究学习,代表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学科实践既注重学科性,也注重实践性,因此强调学科实践并不是抛弃“知识”,而是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学科实践更强调通过实践获取、理解与运用知识,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巩固、创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学科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自

6、主性,而且强调真实的社会性。探究学习的本意是模拟学科专家进行科研的过程,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过探究获得全新创见,但希望能够通过探究的过程使得学生理解、运用和应用知识,感受知识创生、验证、传播与分享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探究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实践形式。但作为一种普适性的学习模式,探究学习的学科性不强,没有很好地与学科融合,也就是说没有“学科味”,成了解决学习方式问题的“万灵药”。正因为探究学习没有很好地与学科结合起来,而且呈现给教师的探究学习大都以“探究五步法”“科学探究七要素或程序”的形式出现,因此教师在实施探究学习时关注更多的是上述的步骤与程式有没有完成,而不是探究本身的目的与意义。值得一提的

7、是,学科实践并非是对探究学习的否定和取代,而是体现了人们对学科教育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呼唤“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为了实践”的真正的学科探究。三.以课程结构化引领教学实践变革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修订最为实质的问题。课程内容不变,核心素养理念很难落地。本次课标修订的一项重要变革,是跳出了学科逻辑和知识点罗列的窠臼,以结构化的方式(如主题、项目、任务等)来组织课程内容,反映了课程内容改革的新动向。这种复合型的课程内容观,更利于从学科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突出知识的学习方式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价值,打破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知识技能训练魔咒,克服高分、低能、价值观缺失等乱象。学生可以在主题活动中,通过完成

8、学习任务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亲历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学习过程,逐步发展核心素养。本次课程修订引入大观念、大任务或大主题驱动的问题式学习、项目学习、主题学习、任务学习等综合教学形式,重构课程内容,优化呈现方式,使各部分内容彼此间建立有机联系,实现“少而精”,做到“纲举目张”。【解读】课程内容结构化,意在改变知识、技能的简单线性排列方式,强化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凸显学科的本质、思想方法以及内在逻辑。课程内容结构化,既强调学科知识结构,还强调在这样的结构中所隐含着的学生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的结构化,为课程内容的活化、动态化,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提供内容基础。结构化的内容组织方式,凸

9、显出不同的知识技能在学科知识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所承载的不同教育价值,提示着教学实践以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来挖掘知识的育人价值。课程内容结构化,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知识点的逐点解析、技能的单项训练等弊端,引导教师主动变革教学实践,从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自觉变革为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指出的是,内容结构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无视知识点,而是要在知识结构中去重新认识和定位知识点的意义与价值,要在学生的主动活动中实现知识点的教育价值。在课程

10、标准的“课程内容” 一章,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 “教学提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内在关联。“内容要求”指向“学什么”一一强调在结构中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防止知识虚化;“学业要求”指向“学得怎样”一一结合教学内容要求,提出素养发展目标;“教学提示”指向“怎么学”一一即:学习这样的内容、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必须经历哪些基本的、典型的活动,让课程“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进入课程,让课程内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四.一体化设计:横向关联互动、纵向进阶衔接方案、课标在总体设计上体现了 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在学段一体化设计方面,幼小衔接、小初衔接,正在形成专门的方案,有望

11、得到有效加强。在学科整合上,除进一步加强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外,还鼓励将小学1-2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等相关内容整合实施,这更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在跨学科学习方面,专门设立了占10%课时比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了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了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了实践性要求。在课内课外学习活动方面也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在保证教学时间与原方案不变的前提下,明确课后延时服务时间与教学时间的关系。【解读】当前教育实践还有一些需要克服的割裂现象,比如学段断层、三级课程设计系统性不够、面对不同的学生需求针对性不强等。学校课程建设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聚焦国家和时代

12、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聚焦育人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落实;“立地”就是要深入研究学校实际和回应学校每一个孩子的真实需求,强化针对性。既要充分发挥国家课程的主体性和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补充拓展功能,进行一体化系统设计。要建立必修和选修机制,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组合。新方案为学校预留了充分的探索空间,为更好地满足每一个学生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跨学科任务式学习把真实的问题引进课堂,通过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面对真实问题的挑战,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把紧扣课标的学习量规和成功标准贯穿其中,培养自我评估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

13、探索的热情,开启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新方案实施,关键是教师,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要引导教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提高全方位育人能力;帮助教师打破竖井式分科的边界,提升跨学科学习设计能力;抓住实施中的关键点,如作业设计、学习任务设计、考试与命题、多元评价方式等,通过项目研究进行突破。发挥校本研修作用,建立跨学科大教研机制,培育先锋学科,搭建分享平台,把教师培养成学习的领导者。五.命题改革的方向:以学定考、教考一体过去考试很大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知识点的考查,导致了死记硬背。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变化之一,是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和考试命题建议,在

14、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素养立意的命题思想。这一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将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评价工作尤其是考试命题工作产生重要影响。指向素养立意的试题更有结构性、整体性、情境性等真实任务的特点;更关注任务的价值导向;更追求用做事活动来牵拉、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探究水平;更关注思维、探究的动力状况,以及思维结果、探究结果的价值意义。【解读】既然教学坚持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坚持学习开始于知识正在发生或正在应用的真实境况中,那么,命题改革的方向就是:减少裸考知识现象,让测评发生在知识处于生成状态或应用状态的情境之中。不论是客观性测试还是主观性测试,考点必须“生长”在产生知识或应用知识的“

15、土壤”之中。这种命题思想与“无应用即无学习”的教学原则完全一致。既然教学重心将从重结果回到重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培养和做事能力培养将成为最重要的教学任务,那么,命题改革的方向就是:强化对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做事过程的测量和评价,从注重考查记忆理解的结果到注重考查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做事过程的发展水平。最好的教学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探究和指导学生的做事。既然教学坚持从真实生活出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命题改革的方向就是:坚持试题的应有开放度和综合性,注重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和评价问题解决结论的素养。必须把批判性思维素养与创新素养的培养作为教与考的重要内容,因为一旦教学从直接的知识传授走向直面真实的探究,学生所面对的社会、自然、人生等学习对象本身就是多元的,不确定的和开放的。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