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唯榭史观形成过程中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重要论述。本文正本清源,在板理这一理论形成脉络、澄清相关误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存在的主客观前提,强调人在两种生产中的主体价值,并结合社会现实阐述了这一理论对我国生态建设、人口政策以及社会和谐的指导性意义。两种生产理论;主客观前提;当代启示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重要论述,是物质资料生产与人自身生产的统一,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与完善的过程。将两种生结合起来进行历史性考察,探析存在的前提及内在联系,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其科学内涵,坚持彻底的唯物论,对于我
2、国现阶段中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以及人口政策的调整具有深远意义。一、两种生产理论的形成轨迹一直以来对于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存在着这样一个误解“两种生产理论是恩格斯在其晚年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提出的。在仔细研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著作之后发现,这种提法是不准确的。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对两种生产的内涵做了较为明晰的论述,甚至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之前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暗含着这一思想的萌芽。对思想发展脉络的考察,不仅应考察这一理论的完整阐释,更应囊括这一思想形成的萌芽、发展、形成与深化的完整过程,只有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其逻辑起点、形
3、成过程以及核心思想。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经典著作出发,对其思想形成过程进行完整的梳理,意义深远。(一)两种生产理论的萌芽1 .恩格斯与两种生产理论的萌芽。恩格斯先于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他的国民经济学大纲(后简称大纲)对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了一定影响。他在大纲中使用了唯物史观意义上的生产被念,通过对生产费用问题的探究,恩格斯探讨了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私有制的存在使“生产-分裂为两部分自然与人的活动,二者相互对立,又统一为生产的两个要素。在此基础上,人的活动逐渐分解成作为主要要素的劳动与获取利润的资本,并最终导致了“土地占有者敌视土地占有者,资本家敌视资本家,工人敌
4、视工人二此时,虽然恩格斯还没有提出“物质资料生产”的概念,只是用简单的劳动1来概括,但是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与人主导的劳动是生产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的思想已经暗含着两种生产理论的萌芽。2 .马克思与两种生产理论的萌芽。马克思思想观的转变是从政治哲学的批判切入的。受恩格斯的大纲影响以及现实社会问题的需要,马克思通过对国家与法的本质的批判研究,转而研究政治经济学。在1843年底完成的门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体现了马克思带着哲学思辨的烙印接近了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认为工人生产的财富与其贫困是呈正相关的,而.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他1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也就是
5、说,工人的劳动1方面生产商品,同时工人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与生产资料,使劳动力沦为商品;另一方面,这种劳动生产与商品比例相适应的工人。这时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的生产作为两种生产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思想萌芽已经呼之欲出。除此之外,马克思在手稿中探讨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在考察了工人劳动生产的“异化、外化.之后,通过区分劳动“对象化与异化的差异,马克思进一步论述了私有财产的运动一生产与上层速筑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这种物质的、直接的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私有财产的运动一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
6、或人的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将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虽然这种表述还带有黑格尔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子,将人的本质一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其理论出发点建立在异化劳动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巳经蓬含着物质资料生产对社会发展的“支配”作用,这是对两种生产内在联系的一种理解尝试。(二)两种生产理论的初步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之一。拥有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锋利武器,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经济生活便抛开了黑格尔的思辨性影响以及认识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初步形成了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从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出发,
7、认为作为现实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要生产必须要能够生活,这就决定了“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榭质生活本身.,体现了物质资料生产是“现实的人”能够生活的基础;除此之外,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一些人,即繁殖。”这些单个的人以家庭的形式存在着,自然状态下的家庭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多,公共领域逐渐扩大最终使这种唯一的社会关系被新的社会关系所取代,处于从属地位。在提出了两种生产内涵之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的生产实际上具备两重性。它一方面是自然关系的体现,即无论是物演资料的生产还是人口的繁衍都必然依赖大自然,与大自然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无论是
8、生产资料的生产还是通过劳动生产自己的生命抑或他人的生命,都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人从出生开始就与周围的世界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维持自身生命的完整与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的共同活动,尽管有时这个“社会”采取家庭的形式,有时采取工厂组织的形式,有时采取国家的形式。这种生产的两重性从一开始就规定了两种生产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或繁殖并非完全对立,而是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相互作用着。(三)两种生产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恩格斯晚年在整理马克思摘录的关于古代社会笔记时,为了补偿亡友未能完成的工作”完成了起源。在1884年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首先强调了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直接的
9、生产和再生产,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观点。接着,他指出: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股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爻血族关系的支配。”这是恩格斯在马克思思想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两种生产理论的经典论述。恩格斯在这里不仅强调了物质资料生产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同时对形态的论述做了进一步发展。一是强调了家庭对社会制度的
10、制约作用。这一论述在很多时候都被攻击改变了马克思的经济决定一元论”,进而倡导社会决定因素的“二元论7仔细研读这段文字发现,其实对于恩格斯的这种责难是不合理的。恩格斯强调由人组成的家庭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并不意味着否定或动摇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事实上,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存在必须依靠人的作用才能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作为有知识的人的不断创新。因此,家庭对社会发展的影晌与经济基独的决定作用并不是对立的,二者的有机统一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二是两种生产制约作用的适用范围。恩格斯在这里进一步强调了对社会产生制约作用的生产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历史时期与地区,仅仅适用于“一定历史时期与
11、地区”,例如在国家产生之前,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主要受到以氏族的血绿关系为主,人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都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的。由此可见,这一理论并未涵盖一切历史时期,是有其适用范围的,脱离了这1范围就将成为谬误。二、两种生产理论的存在前提(-)自然界是两种生产存在的客观前提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自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一方面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在另一方面,也有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生产力水平越低下,人们受制于自然的程度越深重。在生产力不发达时期,人类只能直接从大自然
12、获得维持基本生存的生活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即使生产力水平迅猛发展,用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的原材料依然来自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提供可供加工的原材料,还为人类提供了敕以生存的土地、空气、水等等。因此,自然的存在是两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的客观前提。(二)“现实的人是两种生产存在的主观前提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化中发生了巨大的作用,使人横得了使用和制造工具,有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并通过主观意识指导实践从事生产活动。某种程度上来说,物质资料的生产创造了极大的社会财富,但作为无意识存在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不会自发的进行生产,连接生产资料与商品之间的纽带是人Z这里的“人”与费尔巴哈拙象的、感性的“
13、人”存在着本质区别,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人”是现实的、从事一定社会实践的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工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为人类生产提供了可供加工的原材料,人类通过自身的智慧与实践,推动社会发展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这种强大的生产力一方面改变了自然的面貌,将自然打上了人的烙印,另一方面扩大的社会生产需要比例适当的劳动力才能满足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人的生产繁行。因此,无论是作为现实基础的物质资料生产,还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人的生产,都离不开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三)劳动是两种生产主客观前提联接的纽带作为两种生产客观前提的自然界只是遵循着自身规律不断发展、变化,但不能自发地创造适应
14、于人的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与此同时,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主观前提的人离开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凭借精神的想象与意念的控制也无法创造任何可供人生存的生活资料。因此,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践为媒介实现自然界的对象化,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从而创造出生活与生产资料;与此同时,人受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无法规避生老病死,尤其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灾害的爆发会给人口总量带耒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当作为生产的主体数量不足、无法生产足够的生活资料以供消耗时,出于维持家庭存在的需要,必须进行“人的生产、印繁衍。创造的物质资料通过劳动来实现,劳动实现的物质资料又供作为生产主体的人维特自身生命的发展与繁
15、衍,因此,劳动是两种生产主客观前提连接的纽带,也是关键1环。三、两种生产理论的当代启示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支配作用决定了我们必须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人的繁衍生息作为两种生产的重要环节必然要求人口数量的增加。通过对两种生产存在前提的分析,应该充分意识到,在当代社会,两种生产的发展要求应该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生产的发展不能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自然与人的存在作为两种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暗含着环境保护的必然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通过不榔努力,生产力水平突飞猛进,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无法消弭的破坏性影响。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
16、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工正如恩格斯所言,被严重污染的空气、水资源、森林资源等,最终还是作用于将大自然作为赖以生存基础的人自身,这种原本供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成了危害健康乃至生命的毒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关于“人”的存在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作为“现实的人”不是活在人们的思维与想象中,而是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作为现实主体的人在生产自己的生命与生产他人生命之时,作为其生活要素的空气、水、食材等缺一不可。一味追求生产速度与物质财富的积累,实际上违背了两种生产理论的初衷,在当今社会,只有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为两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保障。(二)人口素质的提高是“人口生产”的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