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案) 人美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827814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案) 人美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案) 人美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案) 人美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案) 人美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案) 人美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透视掌握透视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用具:课件、图片资料、铅笔、图画纸。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两张结构图片,一张平面的,一张有透视现象的。提问:哪张图

2、片给你的空间感更强烈?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一组具有透视现象的图片,再次观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它们给你的空间感更强烈?小结:是的,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离我们近的物体比较高大、宽阔,离我们远的物体比较低矮、窄小。这种近大远小的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板书:透视现象。出示透视原理图,加深对透视现象的理解。二、讲授新课师:同学们的感觉很敏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道路、树木近处与远处的变化,同学们注意看,近处的树向远处延伸发生什么变化?生:离我们越近的树木越大,离我们越远的树木越小。生:两

3、旁的树木向远方逐渐缩小,最终两旁的树木都缩到一个点。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是棒极了。随着视线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这个点就叫消失点;通过消失点的水平线就是视平线,平视时,视平线与地平线重合。(通过对照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了解视平线的变化。如果想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要高一点,想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就要低一点。)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远越向上,景物的轮廓与消失点的连线叫消失线。引导学生观察消失线夹角处天空和道路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发现树的透视规律有: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长廊中横梁与树的变化规律是一样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透视现象?什么是消失点、视平线、消失线?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吧。透视现象:消失点:随着视线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这个点就叫消失点。视平线:通过消失点的水平线就是视平线。消失线:景物的轮廓与消失点的连线叫消失线。三、学生作业作业要求: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透视现象的画面,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上人物以及交通工具等,让它变得更美。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四、展评作业,评价拓展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把握。2 .线条是否流畅。3 .画面是否完整。学生互评,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和借鉴,相互学习,不断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