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 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优化自然生态系 统,共建美好宜居家园”,提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贯彻这一精神,必 须做好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绩效考核为导向完善生态环保制度体系。首先编 制生态环保资源资产负债表。根据国家和省试点做法,借鉴 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经验,从实际出发,厘清生态环 保资源资产实物,编制生态环保资源资产表,建立生态环保 实物量核算账户,定
2、期评估生态环保资源资产变化状况。其 次完善领导干部生态环保离任审计指标体系。探索编制领导 干部生态环保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案,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 目标任务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生态 保护责任情况进行评价,为有关部门考核和任用干部提供依 据。再次完善生态环保规范体系。全面实施“区域环评+环境 标准”,深化环评审批改革;全面落实企业治污责任,完善污 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推动公众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健全 落实环境信息公开机制;理顺环境执法、环境监测管理体制, 明确生态环保责任清单,推动生态环保整改和问责,完善生 态环保督查督政;推行人大监督机制常态化,完善生态环境 状况报告制度;健全
3、环境损害赔偿评估方法和实施机制,完 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细则,等等。又次,健全生态环保绩效 考核措施细则。完善党政班子、主要领导领导干部考核评价 制度,明确文明与环境质量建设责任,将生态环境质量等生 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指标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明确 生态环保指标考核细则标准,提高生态环保在领导干部考核 评价、提拔任用中的权重,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二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标准深化生态环保管理规范改 革。首先,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充分利用资 源环境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平台,对资源环境承载力 实施监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与资源利用上 线,严格管控落地项目,坚持环评前置和一
4、票否决,推行项 目准入管理清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划经济社会高质 量发展。其次,制定海岛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立足海 岛特色,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视角,制订一系列重点针对海 岛特色的生态环境管理标准,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 创建大数据管理标准,详细细化规定危险废物管理、主导行 业环境管理、生态文明示范社区建设、生态保护红线、生态 补偿等一系列标准等的研究制定,完善衡量生态环境文明程 度的标准体系。三是以数字经济为依托全面推进生态环保智慧建设。从 实际出发,适应时代节拍,把推进生态环保智慧建设作为全 市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构建全市生态环保智慧建 设体系。构建全域可视化生态环境全
5、要素地理信息图,要把 生态环境全要素感知图、全域污染源分布图、污染防治攻坚 战工程进度图、自然资源管控图、生态环境态势分析图、“生 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图等全部囊括进来;建设完善的生 态环境保护全要素基础数据库,全面反映生态环保的各种底 层数据;设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指挥中心,全面负责环境质 量调查研判、各种污染源监控监督、环境预警应急指挥、美 浩海岛建设和涉及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的各层级任务、考核完 成情况、负责绩效评审及效绩管理等;健全生态环境核心业 务管控体系,特别是要完善生态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分配确认、各类核心业务的识别和系统流程设计控制。通过 数字化管控,实现陆海统筹,提升的生态
6、环境综合管理协同 系统,强华智慧环保监管和决策支持能力建设。四是以激发市场主体作用推进生态环保治理现代化。首 先发挥好环境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力度, 建立资金投入向污染防治攻坚的倾斜机制,完善绿色发展的 财政奖补机制;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 支持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强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模式,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文明环保和生态修复;推动环境污 染责任保险发展,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 保险制度。其次做好环境治理和生态市场主体培育工作。引 导各类投资主体进入文明环保领域,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在 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合作,以突出环境绩效的“一
7、揽 子”模式,引入第三方对文明环保事业整体式设计、模块化 建设、一体化运营;组建或改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 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等投入。再次拓宽生态文 明和环境文化产品价值转化的现实渠道。因海而兴,因海扬 名,海、山、船、港及佛、军等多种因素,铸就了独一无二 的特质,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和海岛文化,不仅具 有高品质的海洋旅游资源,还有延续千年的海岛农耕文明和 捕捞文明,既有与海、传、鱼有关的优秀艺术,还形成了代 表亚洲海洋文化特色的观世音佛教文化,由此发展出独特的 旅游文化和相关手工制品,而且还有定海三总兵等抵抗侵略、 拥军爱民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不同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融 合铸就了文化多样性,也为激发市场主体动能、促进生态和 文化产品价值转化提供了丰富资源,是实现特色“两山理论” 建设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