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10 苏武传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10 苏武传 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三单元10苏武传学案学习目标1 .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 .能说出本文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3 .对苏武形象的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教学重难重点:鉴赏作品善用对比,灵活选择人物典型语言的叙事艺术,鉴赏作品“寓论断于叙事”的写作笔法。难点: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体会其饱受艰辛却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被大大
2、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被扣留,匈奴迫使他投降。苏武传是汉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主要记叙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羁留,但坚贞不屈,历尽千辛万苦,经十九年之久,终得归汉。班固以饱满的热情和精练的文字,歌颂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气节,使这一人物形象流芳百世。(二)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二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
3、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班固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他终写成了汉书。三、总体感知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第2-8段)苏武留胡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第三部分:(第970段)介绍苏武被放归汉的经过。四、学习课文1 .阅读第一、二段,概括苏武出使的背景和原因。明确:背景:“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窕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克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原因:
4、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提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二2 .阅读课文38节,匈奴对苏武招降了几次?怎样招降苏武的?苏武又是怎样对待的?明确:第一次: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第二次: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
5、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3 .如何看待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自杀,这样写是否有损于苏武的形象?明确:第一次是为国家尊严宁愿死。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关乎国
6、家尊严、民族气节,苏武在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第二次是为以死表示决心,宁死不屈。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4 .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明确:(1)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
7、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1)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
8、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唯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5 .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明确:(1)对卫律,是极度鄙视,不理不睬,并且甘愿为了民族气节放弃自己的生命,不为利所动;对李陵,两人一边喝酒一边交谈,他将李陵视作可以交谈的朋友。(2)态度和措辞的不同的原因:因为苏武和李陵曾同朝为官,李陵曾帮助过他。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
9、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其尚存羞恶之心;而对卫律,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唯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6 .阅读课文最后两节,品味“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一句。这句话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
10、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骤骑将军辅政,开东朗,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
11、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羌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三千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I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寒,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啕通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于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
12、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威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亶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节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改)注抑抗:缩小与夺张。费(wi):勤勉不倦的样子。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3、)A.从文化常识看,句中的“永平”“建初”等年号表示时间,所以“固自永平中始”与“至建初中”后都应该断开。B.从句意看,“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是“诏”的具体内容,所以“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C.从语法角度分析,“重”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作“当世”的谓语,与“其书”构成动宾结构,故“其书”后要断开。D.从句间关系看,“重其书”是“当世”“莫不讽诵焉”的原因,所以“莫不讽诵焉”前应断开。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B.尧是传说中上古部落联盟首
14、领,史记记载其为“五帝”之一,是儒家推崇的圣明君主。C.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D.宾客是指投靠依附王侯贵族并为其效命的门客。文中的“宾客”指窦氏的族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九岁时就能诵诗作文,长大后博览群书,师承多人;二十岁时就向刘苍荐才并被接纳。B.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官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为其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C.班固潜心著述,享誉当时,他追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人们称赞他与司马迁都具有优秀史官的才能。D.班固治家无方,牵连被
15、害。班固疏于管教家人,因奴仆醉酒冒犯种兢而被其怀恨在心,后来遭到种兢挟私报复,被害致死。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2)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5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汉书的优点和不足。答案与解析答案:1.C:2.D:3.C:4 .(1)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审核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立刻赶到朝廷上书,详细说明班固著书的意图。(2)适逢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班固听说匈奴中发生动乱,便率领士兵返回。等到窦宪败亡时,班固首先受到牵连被免官。5 .优点:补录缺失,对前代历史进行了详尽记录;极有文采,叙事详尽又能注重体例。不足:缺少正确评价标准,看轻仁义和气节。解析:1 .A项,“受诏”的主语是“固”,“永平中”作时间状语,故应在“固自永平中始受诏”后断开;“建初中”是“乃成”的时间,二者中间不可断开,故应在“至建初中乃成”后断开。B项,“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是说班固专心钻研二十多年,这不是“诏”的内容,“受诏”和“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是关于“固”的两件事情,其主语都是“固”,二者之间应断开。D项,“莫不讽诵焉”的主语是“学者”,故应在“学者莫不讽诵焉”前断开。2 .“指窦氏的族人”错误,应是指窦氏的门客。3 .“他追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