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国内领先的数字创新体系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争创国内领先的数字创新体系实施方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争创国内领先的数字创新体系实施方案“十三五”期间,苏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 7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 6%,科技进步综合实力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772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6万家,累计与230多家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 2000多个产学研联合体。截至2020年,全省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4000家。全市在传感网、移动通信、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等相关领域布局建设创新服务平台超百家。培育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大数据、5G中高频器件、集成电路设计服务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一、争创国内领先的数字创新体系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2、,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目标,引进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推动价值链向高端化延伸,打好数字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打造“硬科技”集聚地,深化数字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提升苏州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中的产业竞争力与影响力。(一)数字创新链布局重点聚焦高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内容、数字金融等领域,培育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前沿引领技术、优势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加快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建设,支持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集萃脑机融合智能技术研究所等数字研发机构建设
3、,高水平布局一批高端信息技术科创载体,激活数字创新链的源头活水,加大数字创新供给能力。以信息化协会、数字经济产业园等载体为纽带,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供应链重点企业、科研院所、数字科创载体等形成数字产业创新联盟,推动数字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数字经济产业生态,深化协同联动创新,推动数字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科创中心和数字产业创新集群。(二)核心技术突破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创建自主品牌为目标
4、,巩固集成电路、移动通信、新型显示、物联网等领域产业基础优势,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增强技术创新自主可控能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质量和自主权,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构筑苏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优势。重点聚焦高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内容、数字金融、信息安全等领域,培育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前沿引领技术、优势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努力将苏州建设成为我国数字产业创新发展高地。(三)科创载体引进开展高能级创新载体争创专项行动
5、,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苏州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加强数字经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好苏州实验室、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数字货币研究院、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上海交通大学技术创新中心、苏州中国声谷、腾讯苏州数字产业基地、中国电信“云堤”全国总部和车路协同总部、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卓越研究中心(苏州)等载体。吸引国内外知名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企业在苏州设立研究中心和研发机构,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
6、能力,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四)知识产权运营加快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面向数字产业重点领域,探索专利池建设,开展产业知识产权导航分析等知识产权运营和创新服务工作,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深入实施知识产权登峰行动计划、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加强与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平台的合作,建设苏州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推动苏州成为全球创新成果集散的重点节点。(五)技术标准完善台匕耻实施标准引领战略,聚焦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等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和技术前沿,构建并不断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标准体系,加强
7、对数字技术重点领域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研制。强化标准化资源共享,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重要标准化活动,提高苏州数字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二、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出台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苏州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2020年苏州市数字经济规模超过8000亿元lo其中,数字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两者作为数字经济增长主引擎的作用日益显著。1 .数字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信息通信产业稳中有进。深入落实“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工作,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2020年,苏州新增5G基站12039个,累计建成17
8、500个,均位列全省第一。签约启动5G融合应用639个,涉及四大通用领域和九大重点行业,其中38个项目获评省级典型应用场景和优秀案例。互联网产业深度发展。抢抓“互联网+ ”机遇,催生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服务,实现产业提质增效。互联网普及率为78.7%,互联网用户达到2200万户,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苏州具有全球最完备、响应速度最快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是长三角地区最具活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2020年产值近1.07万亿元,占全国规模的9%。2020年苏州市集成电路产业整体销售收入达625. 7亿元,同比增长21.
9、3虬 基本形成以“IC设计-晶圆制造-IC封装测试”为核心,设备、材料及服务产业为支撑的集成电路产业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稳步发展。抢抓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件等产业链布局。2020年苏州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达1727.3亿元,同比增长8.8%,拥有国泰新点、同程艺龙等7家上市企业。其中工业软件销售收入达1324亿元,居全省第一、占全国7虬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以发展大数据产业为切入点,率先出台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十大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特色产业园,推动产业纵深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入库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企业906家。积极推进新技术新应用创新改革试点,苏州市成为央行数字人
10、民币首批试点城市和重要试点地区之一,相城区成为江苏省首个区块链产业发展集聚区。2 .产业数字转型加速推进(1)工业数字化基础雄厚2020年,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167个工业中类、491个工业小类。202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823. 9亿元,比上年增长4. 0%,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 7%,比上年提高2. 1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工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已累计完成贯标企业466家。紫光云引擎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为国家首批特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十五大双跨平台中已有12家落户苏州。累计创建江苏省五星级上云企业49家、四星级上云企业517家、三星级上
11、云企业1154家。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持续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累计获得国家级智能制造综合新模式应用项目7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6个。(2)农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一是农业大数据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构建“1+2+N”的电子政务架构体系,形成208项、3070个数据字段的农业大数据资源库。二是智慧农业应用示范不断推进。农业生产设施装备与信息技术加速融合,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明显,全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70. 12%。累计创建省级数字农业新技术应用类(智能农业)基地16个,认定市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型“智慧农业”示范基地34个。三是农村电商发展日益蓬勃。培育“阳澄
12、湖” “浅水湾” “水八仙”等知名本土电商品牌,东山电商园、相城区渭塘珍珠电商产业园、阳澄湖电商产业园、吴江区横扇羊毛衫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均成为区域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累计建设1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7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27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3)服务业数字化动能释放一是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体验经济企业,新增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30家。二是电子商务普及工程加速推进。“十三五”期间,已形成1个电商销售超10亿元的大闸蟹产业和丝绸、珍珠、茶叶、休闲食品等4个超1亿元的特色产业。依托钢铁、化工、纺织等产业和商品交易市场
13、优势,推动各类行业B2B平台快速发展。三是生活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在国内率先打造数字化惠民服务平台“文化苏州云”,培育苏州网络文化“窗口品牌”,革新打造苏州网络文化“季季红”活动,创新推出“网链苏州”城市网络赋能计划。3 .数字治理体系逐步完善(1)政务大数据基础支撑保障有效强化政务外网互联网IPv6改造有效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动态更新机制不断健全。在省内率先建成运行苏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形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枢纽。截至目前,平台共计开放资源438个,包括232个数据资源和206个接口资源,涉及18个社会公共服务主题领域。(2)社会数字化治理能力建设高效推进完成应急指挥信息网等9项重
14、点信息化工程建设,构建“两级平台、多级用户”的“1+10”苏州市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已建成“一网两库一平台、二大应用做支撑”的信用信息化应用体系,形成“架构、基础、数据、服务、应用”多元一体的信用信息化建设格局。互联网+监管数据中心已实现基础库、数据大盘、数据汇集相关功能。警务大数据工程创新构建“六星科技纵横警务”顶层设计架构,全方位覆盖市、县、基层所三级应用体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大数据工程“一网可查”和数据及时共享。智慧交通建设体系持续夯实,实施“苏州市交通运输指挥中心(TOCC)指挥平台”等一批重大信息化工程,构建苏州市智能化交通运输体系。4 .数字要素供给持续提
15、升(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深入落实“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工作,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升级。全市数字传输骨干网带宽达78800 (Gbps),城域网出口带宽达15520 (Gbps),光纤到户FTTP覆盖率达100%,优先网络双向改造覆盖率达99. 4沆5G网络覆盖率达60%,其中中心城区、重点产业园区、交通枢纽等重点热点区域已实现全覆盖。启动实施5G应用项目639个,积极探索5G与智能制造、教育、医疗、交通、城管等重点领域进一步融合发展。(2)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再上台阶“十三五”期间,苏州围绕“人才新政40条”,出台苏州市人才乐居工程实施意见(试行)苏州市优秀人才贡献奖励若干意见(试行),重点向信息化人才倾斜,集聚了大量创业创新人才。成功引进西北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和苏州研究生院落户苏州。全市拥有7个省级(含以上)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超25万人,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比重为71.3%;软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