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蝉 藤萝飞燕(中国画).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989793 上传时间:2024-08-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蝉 藤萝飞燕(中国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说蝉 藤萝飞燕(中国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说蝉 藤萝飞燕(中国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说蝉 藤萝飞燕(中国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说蝉 藤萝飞燕(中国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说蝉 藤萝飞燕(中国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蝉 藤萝飞燕(中国画).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说蝉蛉图1蝉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其同种异名、俗称也就特别多。汉代扬雄方言说:“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蟾蜩,陈、郑之间谓之螟蜩,秦、晋之间谓之蝉。”这里说的“蝉”,正如现在人们说的“知了”,是蝉的统称;若细说各蝉,其异名、俗称之多,更是难尽其详。以常见的蟋站、蚱蝉、螭爆三蝉为例:蟋站民间又称小蜻蜻、麦吱儿、吱吱儿、吱啦子、小热热儿;蚱蝉又称蠹爆、马蠡爆、麻季鸟儿、蜘爆、蠡螃、黑蝉;螭爆又称蒙古寒蝉、知了、熟了、伏凉儿、伏天儿、嘟啦子、得喽其名有取之以形,有取之以声,有取之以时。现代以科学划分的叶蝉科、蜡蝉科等诸多蝉类,古人并不以“蝉”视之,而今在大众眼里也是无名之辈,多以“虫子,“蛾子

2、”呼之,以为它们没个“蝉”样。蝉,在古籍中最早见于诗经,有“竦”“蜩”“蟾蜩”三种。尔雅释虫记蝉有七种:“蜩,娘蜩。蟾蜩。,蜻蜻。蠢,茅蜩。,马蜩。蜕,寒蜩。蜓蛛,蟆螭。”在这几种蝉里,是否有蟋站、蚱蝉和蛤壕呢?且以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禺疏)所言各蝉的形体、声音对比来看:“螭,马蜩,蜩中最大者为马蝉”,它不就是蚱蝉吗?“蟾蜩,俗呼胡蝉,似蝉而小,鸣声清亮者也”,像似蛤爆;“蛰,一名蜻蜻,如蝉而小有文者也”,当是蟋姑。如此对照是否准确,不妨再以几位古人的记述印证一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草木虫鱼作过实地调查研究,他说:“蜂,诸蜩总名也尔雅淮南子、扬雄方言、陆讥草木疏、陈藏器本草诸书所载,往往

3、混乱不一。今考定于左,庶不误用也。”他接着说:“夏月始鸣,大而色黑者,蚱蝉也,又日螭,曰马蜩,豳诗,五月鸣蜩,者是也。”蚱蝉即尔雅注疏“螭,马蜩”,已确定无疑。在蚱蝉之后,本草纲目还记载:“头上有花冠,曰蟾蜩,日帽,曰胡蝉,荡诗,如蜩如蟾,者是也。具五色者,日螟蜩,见夏小正小而有文者,曰螺,曰麦蛰。”这里说的几种蝉,以其形色看,前一种像似蟠蟒,后一种像似蟋姑,可下面所言又有相混之处:“秋月而鸣青紫者,曰蟋姑,曰蛤爆小而青赤者,曰寒蝉,曰寒蜩,曰寒蛰,曰蜕。”李时珍见过多种蝉,只是他为编修本草“搜罗百氏”“采访四方”,难以安住一地,对蝉作长期细致观察,辗转多处又无音像可作分析对比,虽有心考订,也

4、难免有说不清楚的地方。古人对蝉的观察记述、注释最为简明翔实者,当属南北朝人陶弘景。他由高官之职退隐山林后,对五种蝉作过认真观察,不但记其形体,还记其鸣叫时间:“蚱蝉乃诗云,鸣蜩喈喈者,形大而黑,五月便鸣其四五月鸣而小紫青色者,蟋姑也。庄子云蟋姑不知春秋是矣寒蛰九月、十月中鸣,声甚凄急。七八月鸣而色青者,名蟠蟒。二月中便鸣,名(见图1)母,似寒黄而小。”所言蚱蝉、蟋姑、螭爆三蝉,与今人所识其名、其时大都能对得上。三蝉出洞蜕变最早的是蟋姑,它个头最小,声音平直尖细,在芒种割麦之时就已开始出现。其若虫出洞时体上沾有泥浆,蜕变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多在不太高的树上鸣叫,人们循声望去,很容易发现它。今许多

5、地方呼之“小蜻蜻”,乃是古称;“麦吱儿”“小热热儿”是以时而名;“吱吱儿”“吱啦子”则是以其声呼之。蚱蝉是三蝉的主角,它个头最大,也最多,荀子说黑夜燃火“耀蝉”,诱捕的多是此蝉。它夏至前后开始出洞,声音平直响亮,人们呼之“蠡喊”,亦非现今俗称,尔雅释虫有“蠡”;清郝懿行尔雅义疏说马蜩:“今黄县人谓之始爆,栖霞谓之蠹爆,顺天谓之蜥蛉,皆语音之转也。”今“马蠹蟒”之称甚广,由“马蜩”而来。蚱蝉多在高树上鸣叫,然机敏高不过蟠蛉,也容易被人捕到。有言“螳螂捕蝉”,实际上乌鸦、喜鹊也捕蝉,当听到天空“吱”地一声尖叫,正是蝉被鸟叼住飞去之时,有人自夺办事很快,常比喻为“老鹄叼蠢爆,吱啦就完”。蛤壕个头略小

6、于蚱蝉,出洞多在大暑后,声音清亮婉转。时近立秋,谷子甩穗、高粱晒红米,待到处暑就要收割进场,因而有地方称之为丰收歌唱的“熟了”,与“知了”“伏凉儿皆是以声而名。蛤蝶生存地域颇广,北京至福建、东海沿岸至陕西黄土高坡皆有。其古称蟾蜩,又名“雄”,“胡蝉”仅是一地俗称,正如江南谓之“蟾蟆”一样。蛤壕若虫出洞时正是池塘水满、杂草茂盛、蚊虫众多的夏末,夜晚不宜摸蠢壕蜿,它得以躲此一劫;羽化后其特点鲜明,体色暗绿,灵活机警,常居于大树高枝,善于转移,很难被人们看到;即使被人发现了,就是捕蝉高手也不容易捕到它,总是在捕竿还没到达时它就提前飞去了。近百年间,在河南安阳殷墟、山东滕州前掌大商末周初墓地,多有考古出土的玉蝉,其种类多、造型美,皆是王侯贵族生前佩戴、死后随葬之物。古人说“礼,冠饰附蝉,取其清高,饮露而不食也”;“本生土中,云是烧娘所转丸,久而化成此虫,至夏登木而蜕”,可看作是对蝉生存的探讨。现在人们通过科学研究知道,幼蝉成长需要刺吸植物的根部汁液,蜕变后生存需要吮吸树木的汁液,既非喝风饮露,亦非烧螟化虫,所谓“清素”“高洁”,只是古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作者:孙南邮)藤萝飞燕(中国画)(作者:王雪涛)(202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