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书香伴我行”读书心得分享(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二十大、书香伴我行”读书心得分享(一).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学习二十大.书香伴我行读书心得分享(一)读做最具成长力的教师有感张小芳都说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假期,我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由徐世贵、郭艳丽合著的做最具成长力的教师这本书,这本书里没有曲折的情节,华丽的词藻,有的只是质朴、亲切和实实在在。这本书分定向篇、方法篇、励志篇三个板块,共18章,全面、深刻、具体地揭示了教师成长的基本规律。这里有作者对全国知名教师的成长经历的研究;这里有作者对本地区全员基层教师成长、新教师成长、骨干教师成长、名师培训过程的研究;这里有作者30多年来专业成长的体悟,还有作者对教师成长规律的提炼和总结。做最具成长力的教师,那何为成长力呢?书中说教师成长力就
2、是教师潜心钻研和自主成长的能力,即教师不断的自我启蒙、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过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如果每年都是老教材老教法,永远把教师的职业人生定位在谋生的境界层面,那你可能就会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节奏,最终被你的学生所淘汰,你的成长提升就无从谈起。因为知识折旧率告诉我们,一年不学习,一个人所拥有的全部的知识就会折旧80%,而人才学的蓄电池理论也说,一块高能电池的蓄电量是有限的,只有不断的进行周期性的充电,才能可持续的释放能量。也就是说要想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唯有吐故纳新,不断的去学习成长提升。马云说他的公司必须要淘汰四种人,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不爱学习的人。回望书中这31位老师,他们的成
3、长之路虽然各有不同,但他们却是如此的相似,每日必修课都是读书、实践、反思、交流、写作。他们生活工作得真实、自然、诚恳而有耐心,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默默的改善和改变自己,也改变了他们的学生。在教书育人这个行当,作为一名教师,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事知道,三年不学习你的学生就知道。教师的职业目标其实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做学生成长的土壤,那如何才能使学生成长的这片土壤更为肥沃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教师要有目标,有方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也就是要不断的成长,书中这31位老师做到了,他们成为了与众不同的老师,也成就了自己的今天。那怎么做才可以跟这些名师走近一些
4、呢?第一个就是好读书。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读书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读书可以增加你的生命底蕴,底蕴不一定都要转化为你的教学,但是没有底蕴支撑的教学往往是浅薄的,寡味的。有一个小故事说,在犹太人的家庭里面,小孩子稍微懂事的时候,母亲会翻开圣经点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儿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呢,就是要告诉孩子,书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古代犹太人的墓园也常常放着书本,因为犹太人相信夜深人静之时,死者会出来看书,他们认为,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记得贾平凹也说过,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处: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
5、不寂寞,孤独时不孤独,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在备课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走近名师第二个方法就是自我反思。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每个人每天都有三个八小时,除去睡觉工作这两个八小时之外,那余下的时间你又在做什么呢?你的关注点又在哪里呢?一个人的大脑中有神经细胞140亿到150亿个,所使用的神经细胞只占总量的5%-10%,其他的细胞都处于睡眠、休整和后备状态。你将用什么来激活更多的神经细胞去展示更精彩的自己呢?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老师,要想让你的教学水平螺旋式上升,让“老教材”进入新境界,
6、“老办法”变成新模式,这个就离不开自我反思。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成功与失败会交替出现,那么经常自我反思,从成功中收获经验,从失败中总结教训,日积月累就会变为自己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说读书是读别人的书的话,那么这个反思,就是读自己的书,是对自己的一个纵向的比较。不断的自我反思,纵向比较,才能更好的扬长避短,不断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我们以后的课堂上,就可能演出“拿手戏”,成为典范,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名教育者,教好书,育好人,做最具成长力的教师,让读书、反思成为我们的习惯,走近名师,走近更好的自己。WINTER教育的底色读爱心与教育有感王平HE11OWINTER爱心
7、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的一本教育手记,它讲述了一个永葆童心的老师和一群孩子爱的故事。读罢此书,我被李老师的爱心所感染,被他全身心的投入所震撼,被他一幕幕真实、感人的教育故事所感动,并为他的学子们自豪和骄傲。李老师对孩子们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人很难做到。他不但爱优等生,而且更爱后进生。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对班上的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他教育“后进生”万同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他的教育历程时时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李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和学生对他爱的回报,让人泪目。他的真诚和爱心不但为我们刻画出了教育的崇高
8、和美丽,也给我们诠释了一个教育者为人、为师的道理。一、教育,必须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常言到:“琢玉首先要爱玉、育人首先要爱人爱学生是教好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首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镇西老师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时刻关注着班里的每个孩子,如孩子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哪里,孩子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们的快乐和痛苦有哪些,他都了如指掌。比如:家境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宁玮生活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萌生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
9、支持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师带着学生步行三十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他总能及时发现孩子们哪里需要帮助和指点,他把学生当成朋友,学生也把他当成朋友。当我们把爱心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老师还会视我们如亲人。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二、教育,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者如果能面向全体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走近为数较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待后进生的爱,要从对每个孩子独特的精神关爱入手,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地“平易近人万同,一个典型的“后进学生父母离异,家庭复杂,和社会上的一些混混有过一段流浪的生活。针对像万同这
10、样的顽童,李老师不是向“灌输大道理,而是引导他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让全班学生帮他找优点,帮助他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还专门ER制“报喜单”,如果某位“后进学生”觉得自己在某一周犯错误的次数减少了甚至没有犯错误,就可以主动来领一张“报喜单”,拿回去向爸爸妈妈报喜。李老师还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后进学生”,让他们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又接受集体的监督。万同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时好时坏的反复,更是考验老师的耐心,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奇迹。李老师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自己毕生追求,而我们许多人只是把教育当成自
11、己谋生的手段。李老师用他的经历和智慧告诉我们,转化后进生的途径、方法很多,但“民主、科学和个性”是基础的基础。教育者不能以分数论英雄,应该用真诚的教育,用心灵去赢得心灵,自然而然的走进孩子的心灵,跟他们做朋友。让后进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心中升起“想做好人”的愿望,进而不断地与自己进行“灵魂的搏斗”,最终达到教育的效果,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成功。三、教育,还要讲艺术和方法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失去了爱的教育就像池塘没有了水一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但在教育实践中,脱离了方法和艺术的纯粹的爱的教育,有时也会像鸟儿失去翅膀一样,没有支撑点,空洞浮泛、苍白无力。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
12、,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但他的爱与众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有错。但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爱,有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难能可贵的是,李老师的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教育孩子说难也不难,只要你真正爱他们,你就会发现他们会爱你爱得更深、更真切。当爱与责任存在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会变得无坚不摧。爱是教育的底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让我们以李老师为榜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孩子,拥抱教育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