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形成、危害与改良主要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碱地形成、危害与改良主要措施.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盐碱地形成、危害与改良主要措施目录1 .前言12 .我国土壤盐碱化的分布23 .盐碱化的产生24 .盐碱地的危害34.1.对建筑工程的危害34.2.对生态环境的危害34. 3.对植物的危害45.影响土壤盐碱化产生的具体因素45. 1.概述45. 2.自然因素45. 3.人为因素56,盐碱化土壤改良措施56. 1.物理改良56.2.水利改良66.3.化学改良76.4.农业措施76.5.生物改良86.5.1.概述86.5.2.种植和翻压绿肥:86.5.3.躲盐巧种:86.5.4.铺生盖草:96.5.5.抗盐栽培:96.5.6.植树造林:91 .前言土壤盐碱化是当今世界土壤退化的问题之一。全世界盐渍
2、化土壤面积约10亿公顷;我国盐渍土面积约3460万公顷,耕地盐碱化760万公顷,近1/5耕地发生盐碱化,其中原生盐化型、次生盐化型和各种碱化型分布分别占总面积的52%、40%和8%。盐碱地的产生,使得大面积的土壤资源难以利用。下面,我们来了解下盐碱化土壤产生的具体原因吧。2 .我国土壤盐碱化的分布我国盐碱化土壤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具体分布在新疆、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河套平原、银川平原、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西部,以及滨海地区。其中西北内陆地区盐碱化耕地面积占总耕地总面积的15%。盐碱地在全球分布广泛,从寒带、温带到热带的各个地区,从美洲、欧洲、亚洲到澳洲,到处
3、都有大量含盐、干燥、板结、荒芜的盐碱地。据统计,世界范围内不同类型的盐碱地所覆盖的陆地面积几乎占陆地总面积的10%o我国盐碱土按土壤盐类的组成可以分为内陆盐碱土、滨海盐碱土和冲积平原盐碱土三大类,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平原、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及东部沿海地区,盐碱荒地约3460万公顷,其中耕地盐碱化760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左右。我国内陆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的盆地和干旱平原地区,如西北内陆盆地,沿黄河经济带等地区。土壤中盐分的主要来自于岩石的风化、溶解、风蚀及含盐岩土层中的盐分在地表水及风力作用下,转移到土壤中形成盐碱土。冲积平原盐碱土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冲积平原,松辽平原以及三江
4、平原上,主要是由于河床淤积或兴修水利等因素使得地下水位升高,致使局部地区土壤盐碱化。滨海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沿海地区,如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江苏及浙江沿海地区。盐分主要来自海相地层沉积和不恰当的农业灌溉已经地面沉降产生的局部海水倒灌等。3 .盐碱化的产生土壤盐碱化(土壤盐渍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简单说,就是土壤里边含有太多盐分。就像大家吃饭时盐放多了,人吃了会不舒服,植物也是一样,如果土壤表面的盐分太多,超过了植物能够承受的范围,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就会形成土壤盐碱化。盐碱化土壤是地下水向上运动将盐分累积到地表形成的。形成土壤盐碱化的要素包括:地下水
5、中要含有一定盐分;地下水距离地表要浅;存在地下水上升的动力,如蒸发等作用力。在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的地区,容易形成土壤盐渍化。地下水含有一定的盐分,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则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在土壤中。经过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会逐渐增加,形成了土壤盐碱化;对于很多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的地区,当洼地水分蒸发后,盐分残留在此处,也形成盐碱地。4 .盐碱地的危害盐碱地的形成既与自然因素有关,又与人为因素有关。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文条件等,人为因素包括对土地的不合理灌溉及耕作等。盐碱地的一般特征有:土壤易滞水,通气性、透水性差,土地升温慢
6、,土壤中酶活性低,有机质转化慢,土壤肥力差、宜板结、渗透系数低等。盐碱地不仅妨碍工程建设,而且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农林业生产,给环境、经济和社会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4.1.对建筑工程的危害盐碱地土质中含有大量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与地下水中氢离子形成的酸,对混凝土不利的成分,会导致混凝土被腐蚀,从而影响钢筋等内部组成,进而使基础承载力受到影响,被严重削弱。其中氯离子主要腐蚀钢筋,造成混凝土破坏。硫酸根离子也会与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形成钙巩石结晶。钙巩石是水泥水化产物的成分之一,它在碱性条件下是一种针状结构,但在酸性条件下,钙巩石晶体吸收更多的水,体积膨胀,形成板条状晶体。这种晶体的体积一般是水化产
7、物体积的23倍,因此,它会使得混凝土内部产生内应力,造成混凝土损害。4.2.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由于土壤理化性状差,有些地区的盐碱地,除了有极少数的耐盐植物生长外,基本寸草不生,造成森林和草原的大面积退化,进而加剧温室效应,严重影响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4. 3.对植物的危害盐碱地土壤胶体富含钠离子,湿时胶体分散,土壤透气性和透水性降低;干时剧烈收缩,结成硬块,板结情况十分严重,造成耕作困难,而且严重妨碍作物生长。由于土壤溶液中盐分离子浓度高,土壤中溶液的渗透压高于植物细胞液的渗透压,会造成植物根系脱水,从而抑制其生长发育,此外,高浓度的盐分干扰作物对养分的吸收,会破坏作物对其它离子的吸收,造
8、成作物营养紊乱。同时,土壤溶液中的某些离子会对植物生长产生毒害作用,危害植物体组织。简单地说,盐碱地会影响作物养分和水分吸收利用,造成土壤板结不渗水,作物根系难下扎,造成作物僵苗、枯萎。5.影响土壤盐碱化产生的具体因素5. 1.概述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土壤盐碱化(土壤盐渍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简单说,就是土壤里边含有太多盐分。就像大家吃饭时盐放多了,人吃了会不舒服,植物也是一样,如果土壤表面的盐分太多,超过了植物能够承受的范围,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就会形成土壤盐碱化。盐碱化土壤是地下水向上运动将盐分累积到地表形成的。形成土壤盐碱化的
9、要素包括:地下水中要含有一定盐分;地下水距离地表要浅;存在地下水上升的动力,如蒸发等作用力。在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的地区,容易形成土壤盐渍化。地下水含有一定的盐分,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则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在土壤中。经过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会逐渐增加,形成了土壤盐碱化;对于很多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的地区,当洼地水分蒸发后,盐分残留在此处,也形成盐碱地。5. 2.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在北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性气候区,降水量小,蒸
10、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份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如冲积平原的缓岗,地形较高,一般没有盐碱化威胁;冲积平原的微斜平地,排水不畅,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但一般程度较轻;而洼地及其边缘的坡地或微倾斜平地,则分布较多盐渍土。地质因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木质上。含盐的木质有的是在某个地质历史时期聚积下来的盐分,形成古盐土、含盐地层、盐岩或盐层,在极端干旱的条件下盐分得以残留下来成为目前的残积盐土;还有含盐母质为滨海或盐湖的新沉积物,由于其出露成为陆地,而使土壤含盐。5. 3.人为因素造成我国盐碱地的人为因素很多,如排水不畅、缺乏完善的排水系统,缺乏完善的灌溉技术
11、,耕作技术不当以及长期引用咸水灌溉等。土壤盐碱化不仅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而且使土壤物理性恶化,地下水矿化度提高,水变苦,地下水源不能充分利用。同时使大片土地荒芜,农耕地减少,土壤中水、肥等因素互不协调,影响农作物产量。如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6.盐碱化土壤改良措施国内盐碱地改良利用方法和技术归纳起来大致如下:6.1.物理改良平整土地、深耕晒空、及时松土、抬高地形、微区改土。(1)土壤调理剂土壤调理剂的作用就是把碎的土壤颗粒黏成一个个的小团粒,即恢复土壤团粒结构。具体应用起来比较方便,菜农在翻地之前或者翻地之后,直接撒在地面上,然后再浇水,土壤调理剂在水的
12、作用下会变得特别黏,一个个的小团粒会形成土壤胶体,这种胶体就形成了土壤团粒结构,保证土壤透气、保肥,根系也更容易往下扎。(2)秸秆尤其是针对710年的棚室,秸秆的效果非常好,比单独使用有机肥效果更好。现在很多菜农还在使用未腐熟的粪肥作为有机肥,危害比较大。不管是鸡粪、牛粪,使用时可以通过加入秸秆腐熟发酵。土壤盐渍化严重的地块,可以大量使用秸秆,秸秆腐熟的过程能吸收一部分盐分,降低土壤的盐渍化。1.2 .水利改良农田水利改良措施是依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基本原理,利用淡水淋洗的措施淋洗土壤盐分,后经过排水措施把盐分排出土体,并降低地下水位,减少盐分在土壤表层累积,以达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这是
13、目前盐碱地改良中最有效的措施。采用井、沟、渠相结合的水利工程措施,利用机井抽提地下水灌溉,可以将表层土壤中的盐分淋洗到耕层以下,同时产生较大的地下水位降深,在强烈返盐季节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水位以下,以减轻表层土壤返盐。我省在水利工程改良盐碱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在我国河西灌区的井灌井排、排、灌、蓄、补综合运用,雨水、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统一调控,均极大地加速了干旱、洪涝、盐碱及咸水的综合治理过程。灌排配套、蓄碳压盐、灌水洗盐、地下排盐。如:结合各地不同自然条件和地形部位的特点,建立排灌系统,灌溉使土壤中盐分溶解于水中,通过在土壤中渗透,自上而下地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
14、碱洗出去,然后由排水沟排除。冲洗法:冲洗法是指通过灌溉大量的清水,将土壤中的盐分冲洗出去。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壤中盐分浓度较低的情况。冲洗法的关键是要使用足够的水量,以确保盐分能够被充分冲洗出去。疏排法:疏排法是利用土壤的排水能力,通过排水将盐分排出土壤。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壤排水条件较好的情况。疏排法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排水系统,如增加排水沟、排水管道等设施,提高土壤的排水能力。排水拦截法:排水拦截法是在土壤中设置排水沟或排水管道,将盐分拦截在沟或管道中,防止其进入作物根区。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壤排水条件较差的情况。排水拦截法的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和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以确保盐分能够被有效拦截。畦田法:
15、畦田法是将土壤表面分成一块块小地块,每个地块之间通过沟渠隔开,使土壤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覆盖层。畦田法可以减少土壤盐分的蓄积和迁移,改善土壤的排水条件,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性。敷膜法:敷膜法是在土壤表面铺设覆盖膜,阻止盐分的上升迁移,减少盐分对作物的伤害。敷膜法可以减少土壤蒸发,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土壤盐分浓度。合理灌溉:合理灌溉是防止土壤盐渍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控制灌溉水的量和时间,避免土壤过度湿润和过度干燥,减少灌溉水中的盐分浓度。1.3 .化学改良石膏、磷石膏、过磷酸钙、腐殖酸、泥炭、醋渣等。如施用石膏及其它化学改良物可收到较好效果。硫酸盐肥料,如硫酸钱,硫酸钾也可以改良盐渍化土壤。如碱化土壤或碱土中含有大量苏打及代换性钠,致使土壤分散,呈强碱性,引起土壤物理性状不良,改良这类土壤除了消除多余的盐分外,主要应降低和消除土壤胶体过多的代换性钠和强碱性,在国外多有施用大量的石膏、硫酸亚铁(黑矶)、硫酸、硫磺等,可收到降低土壤碱性,协调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盐分的浓度过高,而作物营养不良是导致作物受盐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改良土壤盐渍化的同时,还应追肥补钾,为作物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其抗盐害能力。6. 4.农业措施物理改良措施主要通过客土、平整土地、地表覆盖以及耕作措施等方法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渗透性、减少蒸发、来提高土壤盐分淋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