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删除权.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04481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删除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论《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删除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论《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删除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论《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删除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论《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删除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删除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删除权.docx(3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论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删除权所谓删除权(right to erasure),是指在符合规定条件时,作为信息主体的个人所享有的请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删除所处理的其个人信息的权利。从比较法来看,不少国家或地区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或个人数据保护法都明确规定了个人享有删除权。在个人信息保护法颁布之前,我国法律上也已规定了信息主体即个人针对处理者的删除权。网络安全法第43条中第1句规定:“个人发现网络运营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其个人信息。”民法典第1037条第2款规定:“自然人发现信息处理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处理其个人信息的,有权

2、请求信息处理者及时删除。”未成年人保护法第72条第2款规定:“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求信息处理者更正、删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信息处理者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更正、删除,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不仅如此,一些法规和规章还规定了处理者主动删除个人信息的义务。例如,国务院颁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第16条第1款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国家网信办颁布的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第20条规定:”儿童或者其监护人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其收集、存储、使用、披露的儿童个人信息的,网络运营者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删除,包括但不限于

3、以下情形:(一)网络运营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收集、存储、使用、转移、披露儿童个人信息的;(二)超出目的范围或者必要期限收集、存储、使用、转移、披露儿童个人信息的;(三)儿童监护人撤回同意的;(四)儿童或者其监护人通过注销等方式终止使用产品或者服务的。”在总结上述法律法规的规定并借鉴比较法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为充分满足我国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的需要,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7条对信息主体的删除权作出规定,该条共分两款,其中第1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主动删除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未删除的,个人有权请求删除:(一)处理目的已实现、无法实现或者为实现处理目的不再必要;

4、(二)个人信息处理者停止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或者保存期限已届满;(三)个人撤回同意;(四)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违反约定处理个人信息;(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第2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保存期限未届满,或者删除个人信息从技术上难以实现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停止除存储和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之外的处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在规定个人享有删除权的同时施加给个人信息处理者以删除义务,这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删除权更好地保障了个人对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享有的决定权;另删除权也是对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两项基本原则即合法原则与目的限制原则的贯彻落实。为了理论界与实务界更好地理

5、解并正确适用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删除权的规定,本文将围绕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7条并结合在该条起草过程中的争论,对于删除权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删除权与被遗忘权的关系;删除权与同意的撤回及网络侵权责任中的通知删除规则的区别;删除权适用的情形与要件;如何实现删除的效果;删除权被侵害的法律责任等。一、删除权与相关权利的关系(-)删除权与被遗忘权被遗忘权(right to be forgotten)的概念最早是由2014年欧盟法院在针对西班牙的“冈萨雷斯诉谷歌案(Google-Gonz lez )所作出的判决中提出的。在该判决中,欧盟法院认为,作为数据控制者的谷歌公司对于其处理的第三

6、方发布的带有个人数据的网页信息负有责任,有义务将其删除。如果数据的使用超出收集或处理数据的目的,或者数据不完全、不正确、不相关,或者超出储存时间,或者存在强制性合法理由时,数据主体就享有“被遗忘权”,这种权利的享有不要求数据对数据主体造成伤害。该判决由此确立了欧盟法上的“被遗忘权”概念。2018年的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第17条明确规定了被遗忘权。依据该条第2款规定,如果控制者将符合该条第1款条件的个人数据进行了公开传播,则其应采取所有合理的方式予以删除(包括采取可用的技术手段和投入合理成本),控制者有责任通知处理此数据的其他数据控制者删除关于数据主体所主张的个人数据链接和复制件。这就是说,控制

7、者并非仅仅是删除自己所控制的数据,还要对其公开传播的数据负有通知其他第三方停止利用、删除的义务。2015年,在我国发生了第一起被遗忘权纠纷案件,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终审的“任甲玉与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名誉权纠纷案”,该案引发了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被遗忘权的关注和讨论。在该案中,原告曾经与无锡陶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过合作,网上存在不少关于该合作关系的信息。原告认为,其与陶氏公司的合作已经结束,且因该公司在业界口碑不好,经常有学生退钱,故如果有学生及合作伙伴搜索其名字,从百度页面看到搜索结果会误以为其与该公司还有合作,该不良搜索结果会影响其就业、工作交流及日常生活,这样的搜索信息应当“被遗

8、忘”,所以原告要求百度公司删除这些信息。法院终审判决认为,我国现行法中并无法定称谓为“被遗忘权”的权利类型,同时,由于“涉诉工作经历信息是任甲玉最近发生的情况,其目前仍在企业管理教育行业工作,该信息正是其行业经历的组成部分,与其目前的个人行业资信具有直接的相关性及时效性;任甲玉希望通过自己良好的业界声誉在今后吸引客户或招收学生,但是包括任甲玉工作经历在内的个人资历信息正是客户或学生藉以判断的重要信息依据,也是作为教师诚实信用的体现,这些信息的保留对于包括任甲玉所谓潜在客户或学生在内的公众知悉任甲玉的相关情况具有客观的必要性。任甲玉在与陶氏相关企业从事教育业务合作时并非未成年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

9、无行为能力人,其并不存在法律上对特殊人群予以特殊保护的法理基础”。故此,任甲玉在本案中主张的应“被遗忘”(删除)信息的利益也不具有正当性和受法律保护的必要性,不应成为侵权保护的正当法益,其主张该利益受到一般人格权中所谓“被遗忘权”保护的诉讼主张,法院不予支持。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起草过程中,学界就是否需要规定被遗忘权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被遗忘权是现代信息社会中个人要求清除其负面历史信息并消除因此对自身声誉的不利影响的必然需求,有利于保障人格尊严。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合理的遗忘机制已经被打破,”记忆已经成了常态,而遗忘反而成了例外”,“完整的数字化记忆代表了一种更为严酷的数字圆形监

10、狱。由于我们所说与所做的许多事情都被储存在数字化记忆中,并且可以通过存储器进行访问,因此,我们的言行可能不仅会被我们同时代的人们所评判,而且还会受到所有未来人的评判”。“上帝宽恕和忘记我们的错误,但互联网从来不会,这就是为什么被遗忘权对于我们如此重要。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数据在网络上浮动,尤其是在社交网络上,人们应当拥有将他们的数据完全加以删除的权利。”所以,应当通过确立被遗忘权而确立数字时代中新的遗忘机制,避免个人受困于历史记忆,从而对抗信息与数字技术给个人打上的“永恒烙印”。个人信息保护法所保护的不仅是信息隐私和信息主体的可识别性,同时表明越来越有必要关注个人信息作为评断信息主体的功能,被遗

11、忘权有助于信息主体更新其数字人格。遗忘过去是谅解个体的陈年劣迹的重要因素,有助于社会和解和个人自省,也可以抚慰逝者亲属的内心。反对被遗忘权的学者认为,被遗忘权希望实现的目标是删除个人遗留在信息网络当中的各种有关个人的数字痕迹,从而使其被其他人“忘记”,但这些数字痕迹往往是个人在之前产生的不光彩或不愿意让别人“知晓”的信息。如果承认被遗忘权,就意味着个人可以不断重写历史、改头换面,将虚假的个人历史信息呈现于世人面前,这种做法构成了对公众的欺骗,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与公共利益,不利于舆论监督。网络上涉及的个人信息并不一定仅是个人的信息,还会涉及其他人,因此承认被遗忘权会严重损害言论自由与信息的自由流

12、动,同时也无端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至于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数字化记忆可能会对个人产生的负应当通过社会规范与社会声誉机制来调整,而非简单的赋予个体以被遗忘权。此外,被国内学者热议的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所规定的被遗忘权,其核心仍然是传统的删除权,无非是在该权利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即要求数据控制者在已进行传播的情形下,应当告知第三方予以删除。不少学者混淆了删除权与被遗忘权的内涵,将我国尚未建立的删除权也打上被遗忘权的标签,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而言,更为迫切的需求是建立包括删除权在内的最基本制度。笔者认为,所谓被遗忘权的实质就是删除权,即赋予个人对于其个人信息处理的决定权,有权在一定情形下要求个人信息处理

13、者删除所处理的其个人信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7条已经对删除权作出了明确规定,且在民法典对网络侵权责任中的通知删除规则也作了详细规定的情形下,已经足以满足网络信息社会中个人删除其负面历史信息及消除对人格尊严和人格自由的不利影响的正当要求。具体阐述如下:首先,诚如学者所指出的,被遗忘权的实质就是删除权,被遗忘权的点不在于遗忘,而在于删除,删除权更贴合权利实质。无论是被遗忘权还是删除权,都是要实现个人对其个人信息在某种程度上的控制,即对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决定权,对此我国法律一直采取的是肯定态度,故此,从网络安全法到民法典,再到个人信息保护法,都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个人的删除权等在内的个人信息权益的

14、内容或权能。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7条规定了在五种情形下,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承担主动删除个人信息的义务或者个人享有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删除个人信息的权利。该条规定的删除权的适用情形相当广泛,足以将被遗忘权需要保护的情形涵盖进去。此时,再规定所谓的被遗忘权,显然是叠床架屋。从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第17条的规定来看,重点也是在第1款对于删除或被遗忘的情形的具体规定,这些规定和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7条的规定基本相同。其次,如果网络上发布的信息侵害了自然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时,自然人基于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当然有权针对侵权人行使停止侵害、排除妨碍等人格权请求权,要求发布相关信息的网络用户删除

15、该等信息。对此,民法典第995条有明确规定:“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如果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的侵权行为,除了该网络用户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外,依据民法典第1195条规定,被侵权人还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将该通知转送相关网络用户,并根据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和服务类型采取必要措施;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该规定就足以保证那些侵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