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论语》心得分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学《论语》心得分享.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学论语心得分享对论语,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其中的经典章节都收录在课本中,但是很多词句的内涵,确是到今天也没能把握的。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储备的扩充以及经验的增长,我们会从中体悟到完全不同的内涵。可以说,论语这本书,常看常新,需要不断揣摩和思考,这其中的种种道理,对工作和生活都大有裨益。如果整部书来谈体会,怕是过于笼统,所以我想挑选其中的部分内容来谈谈感悟,和大家交流分享。论语学而篇中第一章,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大意是: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
2、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宋代朱熹说这句话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可见其有着值得琢磨的哲思。我们通常的解释就同上述提到的那样,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这种理解我感觉也有一定道理,也让我从另一个角度重新理
3、解这段话。“学而时习之”第一个“学”指的是学习。那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学问。今天我再去看,我想学问不是单纯的看知识储备量,不是你仅从书本就能得来的。通过这几天对其他部分篇章的学习来看,我们要学习的应该是做人做事的学问。也就是说,我们在获取正确的知识后,需要身体力行,用好理论指导我们更好地工作。例如我们学仁义礼智信,但是从未将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这不叫“学得”。有些人满腹才学,却尽做偷鸡摸狗之事,有些人虽然读的书不多,知识储备也不够丰富,但做人有担当,做事有主见、重大义,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这样的人就是有大学问的人。做人做事的学问不是在办公室里形成的,而是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养成的。
4、这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这里启示我们的不是简单的温习书本,学问的获得既需要上述的实践,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反思、,随时随地提醒自己改正不足、提高修养。敢于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是痛苦的事情,但是在孔子看来却充满了“悦”,有着无限的乐趣。因为个人修养的提高乃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是运用自己的心灵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快乐。孔子的心态和气度真是令人敬佩。其实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或有经历,比如我们掌握了一种新技能,去除了一个难以改正的恶习,或者在工作中有了解决问题的新的好的灵感和办法,这个时候,真的是无比喜悦的。这让我想到了现在召开的组织生活会
5、、民主生活会,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是在纠正自己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要正确看待,积极剖析自己、立行立改,体会净化自己、提升自己的快乐所在。古来圣贤皆寂寞。真正做学问的人,活着的时候,很可能没一个人了解他,有时甚至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之后,人们才会认识到其思想的伟大价值。不要说圣贤,就是作为普通人,了解自己的人也并不多。可是,圣贤也是人,身处无边的寂寞中,多么期望能有一个人理解他的千秋大业,与他谈论道德学问,和他有着强烈共鸣,能够与其砥砺互进,那是何等的欣慰和快乐呀!于是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包含着对拥有知己的渴望。在工作中,遇到志同道合、相互扶持的同事和朋友,自然是无比幸运的,这
6、就需要我们善于搞好团结,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补齐自己的短板,在愉快的相处中得以成长和进步。得到别人的支持和理解固然很好,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对某一项工作有自己的见解和突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怎么办呢?“人不知而不愠”才是为人为学的最高境界。我们普通人遇到困难,遭到挫败,或被人误解时,往往满腹怨气,怨天尤人。而一个有学问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他们可能会反思自己哪儿有疏漏,哪儿还需提高,着眼自身,理性看待。工作中遇到问题,我们要科学分析,综合研判,听取各方意见,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一旦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就要敢于坚持到底,即使不被人看好,也不要有怨言,不要有负面情绪,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事儿。自己是否把工作做好了、是否无愧于人民群众,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和行动,不取决于外人如何评价。论语开篇的这几句话,并不是简单谈读书学习这么简单,而是讲如何学做人,如何做学问。学而时习,与朋友共,不为人知而不愠,就能不断增进美德,开启智慧,就能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滋养,思维得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