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预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预习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左传曹刿论战预习一【学习目标】1 .掌握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塑造形象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2 .了解本文叙议结合、揭示事物因果联系的说理方法,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3 .认识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的原因,认识取信于民的道理,了解掌握战机的重要性,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文学常识】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题目是编者加的。传说此书是春秋左丘明根据鲁史编写的,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史料。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春秋三传之一(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
2、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的文学成就:叙事具体生动,详略得当,手法灵活,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善于写战事,大小战事有数百次,特别是几次大规模战事写得最出色,往往描写战争起因、性质、胜负的内外因素如民心向背、将帅品格等。左传,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正音正字】岁Ug1n间jiJn鄙bi弗fUbian帛b6孚fU乘Ch爸ng【虚词积累】代词;用在动词后代人或代事;相当现代汉语:他、他们、它、它们等。用在动词后指代事物;相当现代汉语:这、这个、这件事。动词;充当谓语;相当现代汉语:往、至U、去。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作定语的标志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
3、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必译。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用在表时间词语后或动词后,起延长、舒缓或调长音节的作用;不必译。其代词;指代人或事物;相当现代汉语:他、他们、它、它们等。指示作用;相当现代汉语:这、这个、这些、哪、那个、那些。物主代词;相当现代汉语: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等。用在数词前;相当现代汉语:其中的。副词;表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大概、或许、恐怕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岂、究竟等。表祈使;相当于现代汉语:应该、一定(要)等。表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必译。连词;表假定;相当于现代汉语:如果。夫代词;起指代作用;相当现代汉语:这、那。助词;用于
4、句首,作发语词,以引出议论;不必译。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哎、呀、啊。名词;相当现代汉语:丈夫、成年男子。至IT.副词;表示猜测语气,也称推原之词;相当现代汉语:大概、大约、原来。助词;用于句首,以引起议论;不必译。名词;相当现代汉语:盖子、顶蓬。动词;相当现代汉语:盖。上孰代词;表示疑问;相当现代汉语:谁、什么、哪个、哪件事等。通熟J相当现代汉语:成熟的;成熟、仔细、周详。【朗读课文】【自我训练】1,用文中一个词概括鲁庄公的特点。(鄙。)2,曹岁U的远谋和庄公的鄙各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不仅明确鲁庄公鄙,更要揭示曹岁远谋,即正确的战略、战术思可两个词:可,能愿动词,即可以;
5、以,介词,拿、用的是一个能愿动词以意思4,辨析划线的词:其:其乡人日(代词,代曹刿,译他的)下视其辙(代词,代齐师,译他的)公问其故(代词,指代战胜齐师。那、那个)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代词,代齐师,译他的)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战争)登轼而望之(代词,代齐师)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小大出狱(结构助调,可译作的)忠三属也(结构助词,可译作的)故克三、故逐三(代词,代齐师)、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语气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预习二【朗读课文】【串讲课文】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翻译: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要点: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秋和左传记每年的事,都是先写出这一年
6、是鲁国哪一个国君在位的第几年;并且称鲁国为“我”。师,作“军队”讲。这个意思现在我们还用,如“兴师动众”。伐,讨伐,攻打。这一句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和交战的是哪两个国家。原文: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翻译:鲁庄公要迎战。曹刿请求谒见庄公。他的乡人说有权位的人考虑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要点:将,时间副词。将战,要战而未成,意思是准备出战。请见,请求(庄公)接见。其,代词,他、他的,指曹刿。乡人,同乡人。肉食者,即食肉者(吃肉的人),指那些有权位的人。谋,谋划,考虑。之,代词,指打仗这件事。间,参与。焉,这里表示疑问语气。原文: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翻译:
7、曹刿说:有权位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谒见庄公。要点:鄙,鄙陋,目光短浅。远谋,远大的谋划,深谋远虑。乃,副词,于是。、入,进去,指进鲁庄公所在的地方。以上是第一段的第一层,写曹刿见鲁庄公。原文: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翻译:(曹刿)问(鲁庄公):靠什么作战?庄公说:衣服食物这些安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要点:何,疑问代词,什么。以,介词。文言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须放在介词的前面。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条件作战?衣食安,就是衣食这些用来养生的东西。安,“养”的意思;加结构助词“所”,组成名词性词组“所安”,在句子里充当动词“专”的主语
8、。专,专有,独享。“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于人”。(文言里,介词“以”的宾语“之”往往省略;“分人”,中间又省了介词“于”。)原文: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翻译:(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不会跟随(你去作战)的。庄公说:祭神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据实上告。要点:牺牲玉帛,都是祭神用的东西。牺牲,指牛、羊、猪之类。玉,-I口口玉肃O帛,丝织品。力口,增加,这里有虚报、夸大意。必以信,必定用诚实的态度(对鬼神)。信,信实,不虚伪。原文: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曹刿)回答说:小的
9、信用未能取得神的信任,神不会保佑你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狱讼,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必定以诚心来处理。要点:孚,大信,动词,取得信任的意思。福,作动词,赐福,保佑。狱,诉讼案件。虽,即使。察,仔细考查,弄清楚。以,按照,依据。情,诚,诚心。原文: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翻译:(曹刿)回答说:这是尽心于人民的一类事情啊。可以依靠这个条件战一战。(如果)作战,(我)就跟您一块儿去。要点:忠,尽己之心,竭诚为民办事。属,一类。可,可以。以,介词,凭,靠,后面省略宾语“之”。可以,可以依靠(这个条件)。贝IJ,就,那就。从,跟从。以上是第一段的第二层,写曹刿问鲁在公。原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10、。公将鼓之。刿曰:未可。翻译:鲁庄公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这个地方)作战。庄公要击鼓。曹刿说:还不行。要点:乘,四匹马拉的战车,这里作动词,乘战车。古时作战,击鼓进军,鸣锣收兵。一个“将”字,在结构上与上文“将战”、下文“将驰”照应;在刻画人物性格上生动地写出鲁庄公草率从事的鲁莽态度,更衬托出曹刿的有见识。鼓,动词,击鼓。鼓之,击鼓进军。“之”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未可,还不行。原文:齐人三鼓。刿曰:可矣。翻译:齐人三次击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要点:三鼓,三次击鼓(古文表示动作数量,中间不加动量词)。可矣,可以了。原文: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11、。遂逐齐师。翻译:齐军大败。鲁庄公要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曹刿)走下车(或向下)观察齐国战车的轮迹;登上车轼了望,(然后)说:可以(追赶)了。于是追赶齐国军队。要点:驰之,驱车追赶。未可,还不能追赶敌人。视,是近看。望,是远看。遂,于是,就。逐,追逐,追击。这一段,为战后曹刿论述战术原则伏笔。原文:既克,公问其故。翻译:战胜齐军以后,庄公问那个原因。要点:既,副词,已经;克,动词,战胜;其,指示代词“那”“那个”。原文: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翻译:(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
12、够)激发(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完了。他们的士气完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有埋伏。我观察他们的车辙混乱,了望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追击他们。要点:夫,发语词,没实在意义。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激发(土兵的)勇气。再,第二次,省略动词“鼓”。而,相当“就、则”。衰,衰落。竭,尽。彼,他们,指齐军。盈,充满,这里引申为旺盛、充沛。测,推测、估计。惧,怕。伏,伏兵,埋伏。靡,倒下。军旗倒下是兵败的迹象。【朗读课文】复习【朗读课文】【课文分析】这是一篇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有人物言谈的记叙、场面活动的描写;人物形象具
13、体、故事曲折生动。但全文以论为中心。全文三段。第1段,写战前,曹刿帮助鲁国作准备。曹刿请见,与鲁庄公论述战前政治准备一一必须取信于民。第2段,写战时,记叙战斗经过,突出曹刿的作用和战术。曹刿参战,辅佐鲁庄公打败敌人。曹刿协助庄公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为战后曹刿论述战术原则伏笔。第3段,写战后,曹刿交代用兵的原因。曹刿论战,总结鲁军取胜的原因,补写上文的所以然。这样写,既合理,又突出重点。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文章极具剪裁之妙,这主要体现在第三段。两国交兵
14、的战争场面,可写的事情很多,而作者只写了击鼓内逐师两件事,有意略去了与这次战争特点关系不密切的内容,而使剩下的这两件最富特色、也最为重要,成为战争致胜关键的事情在简练的叙述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思维训练】1,曹刿论战论是什么意思?文章论了什么?(论,评述,论述。开头论请见缘由;中间论作战时机;最后论取胜原因。)2,曹刿为什么请见?(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为什么唯独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4,曹刿认为出击、追击的最佳时机在什么时候?(最佳出击时间在彼竭我盈之时。最佳的追击时间在辙乱、旗靡之
15、时。)5,从曹刿论战可以看出曹刿和鲁庄公是怎样的人?(各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曹刿远谋。鲁庄公鄙。)6,齐国进攻鲁国,是强国欺凌祸国,但鲁国打败了齐国,这是什么原因呢?(当时鲁国的曹刿看到情势危急,看到有权位的人未必能应付局面,于是积极向鲁庄公进谏,主动要求参战。鲁庄公采纳了他的战略,终于造成了我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一一取信于民,叙述了反攻的时机一一彼竭我盈,叙述了追去的时机一一辙乱旗靡。这是战略防御的原则。)7,课文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作者是围绕论战这个中心剪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凡是曹刿论战的部分就详写;与中心无关的,就尽量少写或不写。文章寓论于叙,在记叙曹刿的言行过程中,详写了三次对话,都紧扣一个论字,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