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凤:分类施策构建主导产业链条打通县域城镇化堵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红凤:分类施策构建主导产业链条打通县域城镇化堵点.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张红凤:分类施策构建主导产业链条,打通县域城镇化堵点山东财经大学教授张红凤表示,县城将是下一步城镇化发展的主战场,而产业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内容。县域城镇化的症结聚焦于产业、人口、资金、消费等方,如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条短、层次低、核心竞争力不足、结构与布局不合理等现象突出;人力资本不足,高学历、高技术人才缺乏,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财力不足,政府税收能力、社会融资能力、资金使用可持续能力面临挑战;居民消费不振,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消费活力有待提升等等。这些难题导致县城经济根基脆弱、缺乏良性循环,制约着县域城镇化的步伐。因此,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构建主导产业
2、链条,成为破解县城经济发展痛点、打通县域城镇化堵点的重要路径。一般县城应重视承接一般性制造业转移,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另一方面有助于抓住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契机,逐步参与到国内产业链与价值链循环中;卫星县城应重视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链条延伸,一方面要加强市县互联网、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突出卫星县城低成本、近距离的现实优势,另一方面要以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带动县城产业体系构建,通过重点帮扶、结对子等形式,打造“中心城市引领、市县相互促进”的发展新局面;特色县城应重视基于自然禀赋发展特色产业链条,将自然禀赋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特色优势、市场偏好优势、经济发
3、展比较优势,凸显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摘编自光明日报【杨伟东: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需各地协同发力】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杨伟东指出,实现法治政府建设全面突破,不仅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也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地方各级政府要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严格依法行政,厉行法治。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持续深化改革,把依法监管和服务群众统一起来。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创新和完善政府服务方式,加快建设本地区各级互联、协同联动的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向移动
4、端延伸,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二是要夯实主体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大考核力度,提升考核权重,将依法行政情况作为对地方政府、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干部进行综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带头遵守执行宪法法律,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开展法治专题培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三是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针对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务求实效。扎实做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不断激发法治政府建设的内生动力,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在更多地区实现突破。摘编自人民日报【洪群联: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互促与深度融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
5、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洪群联指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演进、升级,是一个主体多元、路径多样、模式各异、动态变化、快速迭代的过程。近年来,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程度持续加深、趋势持续增强。但是,一些问题也值得关注,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产业融合进程;融合发展的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水平不够高;企业间、产业间的协同性还不强,融合发展效益没有充分释放,等等。对此,必须把握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培育融合发展主体,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发展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企业融合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
6、同互促与深度融合,为制造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打造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既要支持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与联动融通,又要强化行业领军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还要完善平台型组织的综合服务功能,形成融合共生的产业生态圈。二是积极探索重点行业的融合发展路径。产业融合发展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包括制造业向后端延伸的服务化,也包括服务业反向延伸的制造化,必须突出重点行业,根据行业特点,探索适合的融合发展路径。三是培育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组织模式,能催生许多新业态新模式。从趋势看,共享工厂、柔性化定制、反向制造等具有很大发展
7、前景。摘编自经济日报【姜文宁:加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市知识竞争力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文宁认为,在整个科技创新体系中,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应用以实现其市场价值,往往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技术转移人才在跨越这“最后一公里”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现实中,一方面大量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养在深闺人未识”;另一方面,市场对技术极端渴求,找不到适用的先进技术。要改变这一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和使用是一个重要抓手。第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高技术转移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和全社会价值认同。包
8、括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建立多层次激励体系,等等。第二,建立完善技术转移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以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性成果作为毕业考核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实务性。第三,培育一批重点技术转移专业机构或平台。在政策上,可以优先认定其为高新技术企业并适用优惠税率;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上,允许其将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的所有支出计入扣除基数;在市场准入方面,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积极建立全国性、区域性的技术转移专业市场,为技术转移专业机构或企业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第四,以产业链、技术链与价值链融合理论为依托,进一步搭建完善技术转移的价格形成机制。摘编自解放日报【许英杰:
9、用好助企纾困政策,破解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困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许英杰指出,中小微企业发展好坏不仅事关我国市场经济的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而且对居民就业、社会财富创造等也具有重要影响。当前,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困难。同时还要看到,政策的落地时机、支持强度、政策覆盖面以及中小微企业政策需求的针对性把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接下来,各地各部门要继续坚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一是已经制定的纾困政策要靠前发力、加快落实。二是做好中小微企业纾困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中小微企业分布广泛,不同企业对于相同政策的获得感可能存在差异,要
10、从市场主体的感受出发,及时做好纾困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做好政策覆盖面的查漏补缺,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完善纾困政策。三是地方要结合实际做好配套和地方性政策对接。各地要结合产业基础、经济实力等差异性,做好中小微企业纾困的配套,出台一些地方性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四是根据形势变化适时加码纾困政策。我国经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针对中小微企业纾困的政策工具箱足,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加码纾困政策。五是创新政策实施方式和手段,畅通政策见效“最后一公里”。要创新政策实施方式,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政策落实,降低享受政策成本,力争做到中小微企业享受纾困政策“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政策“免申即享”。摘编自经济参考报(光明网记者郑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