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县榆林堡研究.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46436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0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延庆县榆林堡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京市延庆县榆林堡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京市延庆县榆林堡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京市延庆县榆林堡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京市延庆县榆林堡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市延庆县榆林堡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延庆县榆林堡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北京市延庆县榆林堡研究图2现存城墙遗址lEjl摘要:榆林堡是元明清时期京北交通线上的重要驿站之一,它既是北京邮驿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和重要载体,又是研究北京军事和交通史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和实物遗存。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读的基础上,对榆林堡的历史沿革、空间格局、重点建筑、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论述,揭示出榆林堡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Key:榆林堡;空间;建筑;装饰:C912 : A:1674-4144 (2014) -09-68 (5)榆林堡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康庄镇,地处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的冲积平原,东临八达岭,西接康西草原,北靠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一一野鸭湖,南临河北怀来县。榆林堡是元、明

2、、清时期是京北交通线上的重要驿站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1998年被公布为延庆县重点文物保护单,2003年被确定为北京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2011年被纳入北京市、延庆县的“十二五”文物保护项目库。1榆林堡历史沿革榆林堡,亦称榆林屯、榆林驿、榆林屯堡。(嘉靖)隆庆志卷一 地理载:“榆林,在州城西南三十里,为妫川八景之一,其名榆林夕照”;亦载:“榆林驿,在州城西南三十里,隶隆庆卫“。该志卷六屯堡载:“本州境内军民杂处,屯营星散其周,以垣墉而为堡者虏贼复来未破者止十馀堡耳。东红寺屯堡、泥河屯堡、榆林屯堡“。此地“榆林”之名渊源悠久,曾因一大片榆树林引得无数文人佳客前来此地。元代诗人

3、陈孚曾写诗妫州描述这大片榆林:“榆林青茫茫,塞烟三十里”。元代周伯琦的榆林驿中提到“此地名榆林,自汉相传旧”。由此,可见榆林堡历史悠久。1.1 元世祖建堡榆林驿始建于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元史世祖纪载:“中统三年五月,自燕至开平立牛驿,给钞市车牛” o又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七载:“中统四年五月十二日,中书右丞相安童、平章政事忽都答儿奏:中都至上都站赤以聚会故,递运系官及投下诸物数多,滞不能发,至甚劳苦,臣等与枢密院制国用使司、御史台宣徽院,及四怯薛官同议,洪赞至独石四站,各增车驴三十具,榆林站增牛驴十具,总计价钞一百五十六锭”。在元代,榆林驿隶上都路管辖。作为元代的官方驿道,榆林驿是每年

4、皇帝巡行的必经之路,备受皇家重视。明代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二二载:“上都路所辖陆站一十八处,马一千九百三十六匹,车六百辆,驴二千二十头,牛一千三百四十只。榆林站,马二百五十匹,车四十辆,驴四百头” o又元史世祖纪载:“至元十六年(1279年)六月乙酉,榆林、洪赞、刁窝,每驿益马百五十,车二百,牛如车数给之“。但王灿炽在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古驿站遗址榆林驿初探一文中指出,元代榆林驿的旧址当在“西旧榆林”,即今河北省怀来县西榆林。1.2 明英宗迁堡现址的榆林堡筑建于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正统十四年八月,明军在土木堡惨败,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瓦剌军洗劫了从居庸关至大同、宣府的驿站。在总督军

5、务兼兵部尚书于谦的领导下,明朝在此营建榆林堡城,用作军事防备(图1)。清读史方舆纪要写道:“(榆林)堡初置于卫东羊儿峪北,正统末移于此。”此外,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亦载:“本堡(榆林堡)建自国初,先设于羊儿峪北,正统己巳,而后改移今址。隆庆三年登周二里,高二丈五尺,设操守官一员,所领见在,官军七十四员,名马一十七匹。本堡坐落介岔道、怀来,问而实联延庆永宁之境,喻此即昌镇,白羊口藉使力守此城。虏欲南入宁不顾后,此亦扼险处也。旧属昌镇,今伊改隶本镇,乃把总防御不属本路统辖,有警昌镇既不能越岔道为之援本镇,或以非分土不之急。谁于守者似应照永宁例,改本路节制为便”。筑造榆林堡耗时5年,于明代宗景泰五年(1

6、454年)完工。(正德)宣府镇志载:“榆林驿在城东南二十里,俱隶直隶隆庆卫,景泰五年筑堡障卫。”(康熙)怀来县志载:“榆林堡,景泰五年建。”1.3 明武宗扩建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榆林堡扩建南城完工。在榆林堡南城东门外有一块石匾额题刻“新榆林堡”(该石匾现由北京市延庆县文物保管所保存),左侧落款“大明正德十三年夏六月吉日立”,右侧书“钦差分守居庸关等处指挥同知孙口,委官千户吉完文”。1.4 明穆宗重修明穆宗隆庆己巳年(1569年)榆林堡北城包砖完工。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主管兵备事宜的胡公思伸重修榆林堡。(光绪)怀来县志记:“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兵备胡公思伸重修,周

7、三百六十五丈,内外砖砌,城楼六座,八字墙十二丈”。重修的榆林堡周长三百六十五丈,约合1200米,北城墙内外皆采用砖砌,城内有城楼六座。南城城墙仍保留原先夯土材质。1.5 清康熙转型清代后,长城的军事防备作用逐渐减弱。榆林堡开始从军事堡垒转型为一处民用聚落。清康熙时在此设立集市。原古驿大道(现东西大街)横穿南城,街道宽9米,两旁商铺林立,可以遥想当年热闹非凡的盛况。据(康熙)怀来县志记载:“康熙四十二年始,榆林驿每月一、三、五、七、九日在人和街开设永兴集。当时南城东大街至西门外仅四、五十户人家就有王家客店、吕家车马店、德丰恒百货店、油房、缸房、药店、当铺十六、七家,还有零售、设摊流动小商。每逢集

8、日商客云集,工、农、副、渔各类商品样样俱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自此,榆林堡从明代的军事功能转型为清代的商贸功能,逐渐成为周边的区域中心。1.6 民国衰落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所有驿站,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裁驿置邮”,榆林驿作为邮驿的历史落下帷幕。例如山西曲沃邮驿考中说:“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县城开办了现代邮政局,驿站依然存在,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才正式关闭”。江苏句容邮政说:“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大清邮政成立,驿铺逐渐裁撤;光绪三十年(1904年)句容县城始设邮寄代办所,县城云亭驿于宣统三年(1911年)裁撤” o由于京张铁路的开通,驿站的裁撤,现代的交通方式取代了

9、古老的邮驿,过往人流物资减少,榆林堡逐渐衰败。2榆林堡空间格局2. 1村落选址历史上,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中原的各政权都非常重视北部边防的建设。明初,为了抵御蒙元残部的骚扰,构建了以长城为主体,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区的九边镇戍体系。九边重镇的驿路多沿袭原有通衢大道。驿路沿线驿站数量众多,东起鸭绿,西抵嘉峪,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南沿线的广大地区。驿站作为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枢纽,其选址布局较为重要。一般驿站多选于交通便利之处,一些重要关隘也多设置驿站,同时还需考虑屯田牧马的地理条件和服务范围。榆林驿是大都至上都十二站中的重要驿站,是元朝皇帝车往返大都和上都车驾扈从的必经之地。榆林驿地处怀来盆地中心,

10、这里是洋河、妫川、桑干河交汇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出现了 “戍卒已无烽燧警,田家多有稻粱肥”的太平景象。2.2村落格局2.2. 1基本格局一般驿站多有边墙障卫。有关榆林堡的规制(图2),诸书所记略有不同。(康熙)怀来县志记:“砖城。向南。周围三百七十九丈五尺,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五尺,池深八尺,阔二丈”。(光绪)怀来县志记:“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兵备胡公思伸重修,周三百六十五丈,内外砖砌,城楼六座,八字墙十二丈”。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榆林堡)周二里,高二丈五尺”。榆林堡城呈“凸”字形,分为北城和南城两部分。北城略呈方形,周长974米,占地面积为59

11、276平方米,约6公顷。南城为长方形,东西长423米,南北宽245米,周长1336米,占地面积103092平方米,约10公顷。南北城全周长2064米,南、北城共占地162368平方米,约合16公顷。原有的六座城楼早被拆除。北城设东、南二门,南门名曰“镇安门”,有城楼和瓮城。南城设东、西二门,在这二座城门上,均嵌有“新榆林堡”石匾一方。古驿大道穿过南城,城内东西大街称“人和街”,当年大街两侧旅店、商店等鳞次栉比,繁华热闹。现残存土城墙,南、北二城共计为199米。其余城墙已夷为平地,荡然无存了。2.2.2街巷组织南城的主要街巷为人和街,此街贯穿东西,功能属性为商业街,保存较为完整,现为延庆县文物保

12、护单位。经现场统计和资料调查,沿街现保存较好的历史建筑有19处。据现场调查,榆林堡村有街巷十余条,交通比较便捷,有主干道、次干道之分(图3)。街巷宽度各不相同,宽至十几米,窄仅五六米。这些街巷半数保留了原貌,穿行其间,或拾级而上,或曲径通幽,或通达开阔。3榆林堡典型建筑由于长期的自然和人为破坏,榆林堡完整保存的历史建筑数量较少。但村落中零星散布着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既有气势恢宏的庙宇建筑,亦有古朴依旧的住宅等。3. 1刘家公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国变,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避难西行,途经榆林堡时曾在刘姓人家休息,故而该宅院更名为刘家公馆。公馆位于人和街路南,单层民宅,保存相对完好。北房依

13、然住着刘姓人家,正房、厢房均堆放杂物,古老的家具还在,落着厚厚的土。虽然破落,但所有窗根皆刻有精致的雕花,可想见昔日的奢华。紧靠人和街的墙壁上依稀可以看到“慈禧西行、乾隆托梦”的字样。另外还有数条模糊的革命标语,推测是平津战役时留下的遗迹。历史痕迹的累积使得这座古老的院落令人动容。院内,一条通道连通前后房,正房三间,其中中间供奉祖先。刘家公馆雕饰精美。格扇保存比较完整,窗根上都是精细的木雕,图案是传统的“明八仙”,以及一些反映田园生活和祈求吉祥的图案,工艺精巧,令人惊叹。3.2城隍庙城隍庙位于村北的东庄户大街西侧路北,庙前有一片狭长的空地,用于庙会时人流集散。该庙是坐北朝南的一进院落,建造年代

14、不详。现正殿、东西配殿、钟楼、倒座保存完好。正殿三间,面宽约11米,进深约8米,硬山顶。东西厢房两间,面宽约3米,进深约5米,单坡顶。单坡顶在山西传统民居中较为常见,在北京地区比较罕见。笔者推测采用单坡顶的原因如下:厢房房间进深较小,单坡顶使院子获取更多的日照。此外,当地有“屋顶半边盖,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雨水流入自家院内,满足民间趋吉心理。厢房南侧有东西偏殿廊庞,五开间,面宽约15米,进深约3米,单坡顶,由6根木柱支撑,无檐墙。廊尻南侧有钟楼鼓楼对称而立,两层高,平面3米见方,歇山顶。倒座三间,南北开门过厅,面宽约9米,进深约7米。据载,榆林堡内原来还有若干寺庙。如马神庙、藏经庙、龙王庙、文昌阁和武昌阁等大小庙宇十余座。除城隍庙外,其余旧址皆不可考。4榆林堡装饰艺术榆林堡的建筑装饰一般见于其关键部位,平实简朴,有点睛之趣,主要集中在窗根、门枕石以及墀头等处,以木雕装饰和石雕装饰为主,现已留存不多。4. 1门窗刘家公馆内现存的门窗装饰是典型代表。该院南房的门窗保存完整,雕刻内容为“明八仙”,还有一些则为描述田园生活的木雕图案。4.1 门枕石堡内建筑的门枕石整体保存相对完好,以箱形与抱鼓形居多。箱形门枕石,多用于文人的院门,彰显主人的文化修养。抱鼓形门枕石,石鼓下常以花叶托抱,鼓座上多雕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