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244 华为软件编程规范培训案例和练习68页 精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制度-244 华为软件编程规范培训案例和练习68页 精品.doc(6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软件编程规范培训实例与练习第一版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说明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中研关于规范开发人员设计编码行为、提高软件质量的通知文件,其中包含来自测试人员总结的大量的包括逻辑类、接口类、维护类和可测试类四个方面的生动实例,是典型的软件编程规范培训实例,亦可供我司员工自学;第二部分是一个练习,作为软件编程规范教学使用。 案例与练习第一部分 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管理办公室文件 关于规范开发人员设计编码行为、提高软件质量的通知 为更有效地贯彻执行软件编码规范总则,强化开发人员规范意识,进一步规范开发人员的设计、编码习惯(至少“犯过的错误,不能再犯”),为流程下游部门(如测试部)提供高质
2、量的输出,使下游部门避免低效、重复劳动,特此通知,请各开发部门遵照执行。 以下问题由测试部的问题单、案例分类汇总而成,将常见设计、编码问题分为四类:逻辑类、接口类、维护类和可测试性,问题级别为:逻辑类 接口类 维护类 可测试性。 本通知中罗列问题如再次出现,将进行通报批评并记入干部部关键事件库。 问题分类 逻辑类问题(A类)指设计、编码中出现的计算正确性和一致性、程序逻辑控制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在系统中起关键作用,将导致软件死机、功能正常实现等严重问题; 接口类问题(B类)指设计、编码中出现的函数和环境、其他函数、全局/局部变量或数据变量之间的数据/控制传输不匹配的问题,在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将导
3、致模块间配合失效等严重问题; 维护类问题(C类)指设计、编码中出现的对软件系统的维护方便程度造成影响的问题,在系统中不起关键作用,但对系统后期维护造成不便或导致维护费用上升; 可测试性问题(D类)指设计、编码中因考虑不周而导致后期系统可测试性差的问题。 处罚办法 问题发生率: P=D/S D=DA+0.5DB+0.25DC 其中: P 问题发生率 D 1个季度内错误总数 DA 1个季度内A类错误总数 DB 1个季度内B类错误总数 DC 1个季度内C类错误总数 S 1个季度内收到问题报告单总数 1)当D3时,如果P3,将进行警告处理,并予以公告; 2)当D5时,如果P5,将进行罚款处理,并予以公
4、告。目 录一、逻辑类代码问题第5页1、变量/指针在使用前就必须初始化第5页【案例1.1.1】第5页2、防止指针/数组操作越界第5页【案例1.2.1】第5页【案例1.2.2】第6页【案例1.2.3】第7页【案例1.2.4】第8页3、避免指针的非法引用第9页【案例1.3.1】第9页4、变量类型定义错误第10页【案例1.4.1】第10页5、正确使用逻辑与&、屏蔽&操作符第17页【案例1.5.1】第17页6、注意数据类型的匹配第18页【案例1.6.1】第18页【案例1.6.2】第18页7、用于控制条件转移的表达式及取值范围是否书写正确第20页【案例1.7.1】第20页【案例1.7.2】第21页【案例1
5、.7.3】第22页8、条件分支处理是否有遗漏第24页【案例1.8.1】第24页9、引用已释放的资源第26页【案例1.9.1】第26页10、分配资源是否已正确释放第28页【案例1.10.1】第28页【案例1.10.2】第29页【案例1.10.3】第30页【案例1.10.4】第32页【案例1.10.5】第33页【案例1.10.6】第35页【案例1.10.7】第38页11、防止资源的重复释放第39页【案例1.11.1】第39页12、公共资源的互斥性和竞用性第40页【案例1.12.1】第40页【案例1.12.2】第40页二、接口类代码问题第43页1、对函数参数进行有效性检查第43页【案例2.1.1】第
6、43页【案例2.1.2】第43页【案例2.1.3】第44页【案例2.1.4】第46页【案例2.1.5】第47页【案例2.1.6】第48页2、注意多出口函数的处理第49页【案例2.2.1】第49页三、维护类代码问题第51页1、 统一枚举类型的使用第51页【案例3.1.1】第51页2、 注释量至少占代码总量的20第51页【案例3.2.1】对XXX产品BAM某版本部分代码注释量的统计第51页四、产品兼容性问题第52页1、系统配置、命令方式第52页【案例4.1.1】第52页【案例4.1.2】第53页2、设备对接第54页【案例4.2.1】第54页3、其他第55页【案例4.3.1】第55页五、版本控制问题
7、第58页1、新老代码中同一全局变量不一致第58页【案例5.1.1】第58页六、可测试性代码问题第59页1、调试信息/打印信息的正确性第59页【案例6.1.1】第59页一、逻辑类代码问题1、变量/指针在使用前就必须初始化【案例1.1.1】C语言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指针。指针的使用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灵活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危险性。在XXX的代码中有如下一端对指针的灵活使用:. . _UC *puc_card_config_tab; . . Get_Config_Table( AMP_CPM_CARD_CONFIG_TABLE, &ul_card_config_num, &puc_card_conf
8、ig_tab, use_which_data_area );. . b_middle_data_ok = generate_trans_middle_data_from_original_data( puc_card_config_tab, Ul_card_config_num). .其中红色部分巧妙的利用指向指针的指针为指针puc_card_config_tab赋值,而在兰色部分使用该指针。但在Get_Config_Table函数中有可能失败返回而不给该指针赋值。因此,以后使用的可能是一个非法指针。指针的使用是非常灵活的,同时也存在危险性,必须小心使用。指针使用的危险性举世共知。在新的编程思
9、想中,指针基本上被禁止使用(JAVA中就是这样),至少也是被限制使用。而在我们交换机的程序中大量使用指针,并且有增无减。2、防止指针/数组操作越界【案例1.2.1】1 在香港项目测试中,发现ISDN话机拨新业务号码时,若一位一位的拨至18位,不会有问题。但若先拨完号码再成组发送,会导致MPU死机。 处理过程: 查错过程很简单,按呼叫处理的过程检查代码,发现某一处的判断有误,本应为小于18的判断,写成了小于等于18。 结 论: 代码编写有误。思考与启示:1、极限测试必须注意,测试前应对某项设计的极限做好充分测试规划。 2、测试极限时还要注意多种业务接入点,本例为ISDN。对于交换机来说,任何一种
10、业务都要分别在模拟话机、ISDN话机、V5话机、多种形式的话务台上做测试。对于中继的业务,则要充分考虑各种信令:TUP、ISUP、PRA、NO1、V5等等。【案例1.2.2】对某交换类进行计费测试,字冠011对应1号路由、1号子路由,有4个中继群11,12,13,14(都属于1#模块),前后两个群分别构成自环。其中11,13群向为出中继,12,14群向为入中继,对这四个群分别进行计费设置,对出入中继都计费。电话60640001拨打01160010001两次,使四个群都有机会被计费,取话单后浏览话单发现对11群计费计次表话单出中继群号不正确,其它群的计次表中出中继群号正常。处理过程:与开发人员在
11、测试组环境多次重复以上步骤,发现11群的计次表话单有时正常,有时其出中继群号就为一个随机值,发生异常的频率比较高。为什么其它群的话单正常,唯独11群不正常呢?11群是四个群中最小的群,其中继计次表位于缓冲区的首位,打完电话后查询内存发现出中继群号在内存中是正确的,取完话单后再查就不正确了。结 论:话单池的一个备份指针Pool_head_1和中继计次表的头指针重合,影响到第一个中继计次表的计费。思考与启示:随机值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指针问题,两块内存缓冲区的交界处比较容易出现问题,在编程时是应该注意的地方。【案例1.2.3】【正 文】 在接入网产品A测试中,在内存数据库正常的情况下的各种数据库方面的
12、操作都是正常的。为了进行数据库异常测试,于是将数据库内容人为地破坏了。发现在对数据库进行比较操作时,出现程序跑死了现象。经过跟踪调试发现问题出现在如下一段代码中: 1for(i=0; idbf_count; i+)23 pDBFat = (_NM_DBFAT_STRUC *)(NVDB_BASE + DBFAT_OFFSET + i*DBFAT_LEN);4if(fat_check(pDBFat) != 0) 56 pSysHead-system_flag = 0;7 head_sum();8 continue;9 10 if(strlen(dbf-dbf_name) != 0 & strncmp(dbf-dbf_name, pDBFat-dbf_name, strlen(dbf-dbf_name) = 0)11 12 dbf_ptr1 = (_UC *)pDBFat-dbf_head;13 filesize = pDBFat-dbf_fsize;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