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5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慈溪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5年).doc(9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慈溪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5年)前 言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做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法制建设的重大决定,五中全会明确将“绿色”列为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重点部署,梳理了五年来取得的新成就,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勾画了“绿色路线图”,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指
2、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2018年3月,“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写入宪法。自1995年启动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以来,经历生态县(省、市)、生态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等多次更名,生态环境部始终坚持以生态创建为载体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2016年1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发布。2017年9月,全国46个地区已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浙江省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发源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新世纪以来始终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浙江省提出加快大湾区、大花园、大通
3、道、大都市区建设,实现两个“高水平”发展。宁波市正在加快推进“名称名都”建设。慈溪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和长江黄金水道“T”型交汇处,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和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慈溪市目前正处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深化期、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窗口期、人口格局制约发展凸显期、生态环境改善共识期、城市功能完善提升期,面临着一系列制约瓶颈和突出问题。近年来,慈溪市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生态市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17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自加压力,作出创建国
4、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部署,作为推进“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慈溪”建设重要内容。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主要挑战一、现实基础(一)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慈溪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和长江黄金水道“T”型交汇处,地处上海、杭州、宁波等大都市的几何中心,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优化开发区域。慈溪市东南与镇海区毗邻,西南与余姚市接壤,北面呈弧形突入杭州湾,与国家级舟山群岛新区隔海相望,介于北纬30023024和东经1210212142之间。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慈溪市东距宁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公里,西至杭州138公里,已融入沪、杭、甬2小时交通圈。(二)社会
5、经济基础雄厚截止2017年末,慈溪全市(包含杭州湾新区)户籍总人口105.27万人。慈溪市是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发达,综合实力强,在浙江、全国均处于上游地位。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487.75亿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2923元。根据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慈溪市位列全国第五,在浙江省排名第一。第一、二、三产业之比为3.6:61.3:35.1,工业是其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从经济整体发展阶段看,慈溪市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开始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三)
6、科技创新条件良好慈溪市已连续两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优秀市(县),顺利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并被列入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在全省90个工业强县(市、区)评比中自主创新指标稳居前三位。2017年,慈溪工业新产品产值达1317.91亿元,增长19.1%,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6.7%,远高于浙江省和宁波平均水平。2016年8月,印发实施慈溪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四)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慈溪市土地后备资源富足,陆地面积942.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775.4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82.3%,丘陵面积166.8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17.7%。市域内水系发达,全市大
7、小河渠总长5400公里,其中较大河渠长1048.6公里,河网水面积43平方公里;南北向河道主要有镇龙浦、淡水泓、淞浦等,东西向河道主要有快船江、公路横河等;现有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湖库14座,另有小(二)型水库6座、山塘70处。慈溪市海涂资源丰富,北部的滩涂为浙江省面积最大的河口湿地之一,是浙江大陆海岸冬季鸟类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已列入中国湿地和中国重要湿地名录。慈溪市现有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动物56科158种,常见昆虫121科653种,常见植物169科896种。(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扎实紧紧围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环境质量保障、“五水共治”等中心工作,强化水、气等重点环境领域治理
8、,加大污染整治力度,深化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持续保持环境执法监管的高压态势,加强环境焦点、热点问题处置,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强化环保队伍建设,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转变,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上升,饮用水源水库水质总体好转,宁波市控以上断面中劣V类水减少。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镇(街道)13个,国家生态镇(街道)比例达到72.2%;创建浙江省级生态镇(街道)18个,实现省级生态镇(街道)全覆盖;累计创建宁波市级生态村253个,占全市行政村比例92.3%;长河镇被评为宁波市首届“我心目中最美生态乡镇”;获得浙江省环保模范单位称号41家、宁波市环保模范单位261家。2011年被授予“
9、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2012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市,2015年成功创建省环保模范城市。(六)经济转型升级成效初显 经济发展与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基本协调。根据经济与环境的脱钩分析,慈溪市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量、用水量等资源投入的关系总体表现为脱钩,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COD等污染物排放已实现绝对脱钩。根据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分析,各项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水体污染物排放均呈现典型的倒“U”型曲线特征,且已越过拐点。根据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分析,慈溪市总体经济和工业经济总体处于可持续发展模式;农业经济走的基本是传统发展路径,在末端治理模式徘徊后,也已进入可持续发展模式。二、主要挑战(一)
10、发展方式需进一步转型慈溪市现有工业集聚区27个,数量之多在全省乃至全国罕见,但仍存在工业企业入园率不高(20%)、布局过于分散、土地使用率偏低、亩均产出率不高、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困难等问题,其中不少园区污水管网全覆盖率尚未达标。慈溪市规下企业、“低小散”企业数量庞大(工商注册企业15.20万家,涉及环境污染行业企业3.11万家,其中个体工商户达2.10万家,占比达67.59%),分布散乱,存在整体排污规模显著、环境影响明显、难于监管等问题。汽车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工业总产值前五名的主导产业,是主要能耗、水耗部门,存在一定节能节水
11、空间。农业尚未实现全面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尚未全面落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工业用煤炭量呈现先降低后增长,工业水耗仍呈上升趋势,污水排放量与经济增长有复钩倾向。(二)生态资源承载压力加大慈溪市域生态系统对外依赖性强,近海水质及水环境改善有赖于杭州湾、东海海水环境的整体改善;南部翠屏山区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有赖于与余姚、江北、镇海等地的共同合作;市域河网水环境改善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浙东引水工程从外部引水。历年来慈溪市是浙江省围填海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但围垦区域生态重建工作滞后,造成平原地区缺少绿地;同时随着国家对海洋生
12、态保护要求的提高,围填海工作将面临深度调整。慈溪市属于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潜力有限,人均水资源低。(三)部分环境质量达标较难近年来,慈溪市大气环境质量、河网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但距离达标仍有较大差距。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为劣二级,2017年空气质量超标95天(无严重污染天),主要污染物为臭氧和细颗粒物。河网水体总体为轻度污染,2017年慈溪市7个宁波市控以上河网监测站位(断面)中,类、类、V类水站位数分别为2个、1个和4个,以V类为主;功能达标站位3个,功能达标率为42.9%,水质功能达标率较低;河网水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生化需氧量。岸海域两个站位水质均为劣四类海水,海水
13、水质状况级别为“极差”,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四)人居环境需进一步改善慈溪市区道路绿地结构简单,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不高,尤其城北、城西绿地分布较少,且中心城区尚未建成大规模城市绿地,绿地斑块之间联通性较低。慈溪市城乡结合部与乡镇建成区面积大,环境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已建设或已规划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能力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污水处理需求,城镇污水处理率仅为80%,远低于国家、浙江省考核要求;此外,慈溪市村容村貌问题有待进一步美化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设施维护难度较大,目前尚未实现农村生活污水零直排;天然气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有待加强,天然气加气站建设滞后,尚有很多企业未覆
14、盖天然气管网。(五)生态文化底蕴有待强化生态慈溪品牌建设力度相对不足,尚未成功营造以生态环境要素为主题、具有慈溪地域特色、公众普遍接受的生态慈溪形象。生态文化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教育体系;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具有较大局限性,对其深层次内涵比较陌生;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尚未根本转变,节水、节电、节能、绿色出行等还没有真正成为公众自觉行为。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亟待开发,慈溪市有大量的人文历史资源,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但目前这些传统生态文化思想远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整理。(六)生态制度体系有待完善慈溪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制度体系
15、正处于刚起步、搭框架阶段,国家、省、宁波市最新要求及慈溪市自身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仍有一定差距。比如自然资源产权、自然资源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尚未启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考核、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固定源排污许可证核发、生态环境监管、生态补偿等制度虽已建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待进一步完善。此外,具有慈溪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有待深入挖掘创新。第二章 规划总则和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地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的
16、系统思维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按照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宁波市“名城名都”和我市“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慈溪”建设的总体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美丽慈溪”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着力优化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布局,维护自然生态环境,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清洁化、特色化,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构建宜居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完善生态制度,全面提升美丽慈溪形象和绿色竞争力。二、基本原则(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优先为主的方针,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