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docx

上传人:山*** 文档编号:428259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探索中国恢复高考四十年来对那务六村的影响地处粤西偏远山区的那务六村,历来人才凋零,纵然万般皆下品,能有机会读书深造的只是少数人。知识殿堂的入门券长期掌握在世家大族的手上,解放前,放眼乡间,普遍目不识丁。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通过开展一系列扫瞎运动,使广大群众具备了读书识字的基本能力。政府相继在六村、灯檠、禾堂地三地办起了小学,让六村辖区的适龄儿童能够入学读书。基础教育得到普及,六村人告别文盲时代。小学生按要求修完课程后,成绩优秀者继续上初中深造。当时,许多外地的优秀教师被派到六村任教,充实了教师队伍,加快扫盲进程,使村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六村面貌为之

2、一新。 文革时代,盛行文攻武斗,生产停顿,教学混乱,党和政府废除高考招生制度,取而代之的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入学方式。在六村,能获得被保送入学的青年,为数不多。大学毕业后,学生会被分配工作,有的分配到党政机关,有的分配到企事业单位。那个均贫富、吃大锅饭的年代,被保送入学是普通农民可望不可即的香饽饽,而能够从贫下中农当中脱颖而出是时代青年心中的梦想。1977年恢复高考后,“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参加高考读大学能够改变个人以及家庭的生活现状、提升自己的社会阶层。时代的发展,风气的盛行,有知识有文化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送子女

3、读书,这也被老一辈人视为光宗耀祖。在农村,上大学是和结婚、生子、乔迁、开业同等重要的大事,子女金榜题名,做父母的通常会在家中摆酒席、宴请宾客,这一天是全村最喜庆的日子。八十年代的中国高考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考生一旦考上大学,半只脚就已踏入体制,呈现在眼前的是美好的前程,未来就业、收入、住房都有保障。八十年代的六村百废待兴,经济建设尚未深化,民风也相对纯朴,义务教育在探索中发展,考上高中是少数人,考上大学更是极少数人。据统计,六村八十年代上过大学的户籍居民,毕业后从政从教居多,跻身社会精英阶层。九十年代以后,高考从单一转向多元、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给了很多人接受高等教育,从而改

4、变命运的机会,鲤鱼跃龙门得益于高考。当时,六村林春光考上了大学,并且是重点院校中山大学,喜讯一出,很快就传遍村头村尾,轰动了整个六村。新屋周国强早年入读高校,后来成为党和人民的好干部,在六村经济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他扛起大旗带领施政团队不忘初心、务实进取,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自从六村独立建村以来,周国强同志是六村首位具有大学学历的村支书。那务中学是化州市内的高考大户,每逢高考放榜之际,都会将该校当年分数上线的学生名单列榜张贴在各村委会,激励后来学子。铁饭碗的打破,伴随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要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1996年1月9日,原人事部印发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

5、,意味着国家包分配的就业形式宣告终止,大学应届毕业生需走向市场、自主择业。1999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很多低学历的村民外出务工经商同样发家致富,与此同时,国家扩大高校招生规模,高考录取率大幅上升。据统计,1998年至2005年间,我国高考报考人数年均增长11.58,高考录取人数年均增长23.75,到2015年,全国高校在读学生规模已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高考录取最初是100个人只录取5个人,录取率仅为5,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今天是100个人就会有70个人被录取,录取率扩大到70,这种高录取率使上大学不再是一件稀奇的事,按照很多人的说法:稍微努力一把,大学录取通知书便迎面而来。高

6、考再也不是青年就业的唯一渠道,在普通的用人单位,大学毕业证失去了它原有的含金量。家长和考生更关注的是考上的是否是好学校,报读的是否是好专业,这些从孩子开始上高中就已经在规划。每年的五月至九月这段时间属于预备高考到新生入学的阶段,也是农民最忙碌的时候,尽管如此,他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还是:高考!和与之相关的高考录取。教育的功能在于教化众生、知识创新、促进个体和整体的蓬勃发展,打破旧藩篱,催生新的利益格局,作为教育的重要基础环节高考,关系着六村的村计民生。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了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古训:立德立功立言,成就三不朽,先哲又教导:

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个人的品行修养、长远发展指明了人生方向。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平台在身边。即使学贯中西、知识渊博,以才子标榜,以才女自居,也要学而致用,在实干中把自身才华发挥出来,对社会和人民作出积极贡献,这样才是名副其实的“人才”。进入21世纪,那务六村教育发展迅速、硕果累累,树起了“教育强村”和“人才大村”两面金字招牌。早在本世纪初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村领导就郑重表示:没有先进的教育,就没有先进的人才,要动员各方、集中资源办好人民教育。无论是林支书掌舵,还是周支书履职,乃至现任林支书主政,六村历届主要领导都坚持把教育摆在工作的优先发展位置,任内积极贯彻上级教育方针,逐步健全资

8、金投入机制,改善六村小学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现子垌李玉森是退休老教师,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近年来,他高度关注村庄教育发展走势,冀望六村紧跟现代教育发展大潮,走出更多优秀人才,改变村庄落后面貌。李善海、蔡广信、林冠宏、林翠虹等外出乡贤一直都默默地关心和支持村庄的发展,无怨无悔,2014年六村掀起“教育创强”飓风,他们率先垂范、带头捐款,为桑梓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真情!有政策的支撑、领导的重视、群众的支持、经费的投入,那务六村教育越办越出色。2003年寒假,六村小学以徐朝东校长为首的新班子,推出新教学方案,利用假期为三年级以上学生补习英语,春节后,从三年级起所有班级全部开

9、设英语课程。2004年夏天,有识之士在村中开办幼儿园,力图促进那务六村启蒙教育发展,村委会对此大力支持,在各方面都给予帮助。年轻一代家长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希望通过读书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栋梁,进而光大门楣。改革开放以来,那务六村大学生逐年涌现。六村有钟春、钟玉容、林春光、林晓芳、林取球、林秋艳,平山坡有林积向、林积翠、林积鹏、林茵茵,南地坡有林贵、林德佳、林名燕、林翠芳、林文强、林积添、林积新、林粤华,高田有苏日虹,新屋有周国强、林积可、林武,木坑垌有蔡广信,龙善塘有赖章燕优秀人才的诞生,文化教育的成功,使那务六村声名鹊起。 自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到今年已经走过四十年的峥嵘岁月,为青年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重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主流价值观,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改变了数以亿计人的命运,也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旧貌换新颜,崇文重教蔚然成风,六村教育定将再上新台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究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