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眩晕综合征的操作规范.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523446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刺治疗眩晕综合征的操作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针刺治疗眩晕综合征的操作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针刺治疗眩晕综合征的操作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针刺治疗眩晕综合征的操作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针刺治疗眩晕综合征的操作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针刺治疗眩晕综合征的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刺治疗眩晕综合征的操作规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针刺治疗眩晕综合征的操作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眩晕综合征的诊断、辨证论治、辨证取穴、操作要求及方法、注意事项及禁忌。本标准适用于眩晕综合征的针刺操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ZY/T001.1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GB/T12346-2006腌穴名称与定位GB2024针灸针GB/T21709.20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亳针基本刺法GB/T33415针灸异常情况处理3诊断3. 1中医诊断参照2008年中XX医药学会发

2、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3.2西医诊断参照2017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发布的眩晕诊XX学科专家共识。眩晕综合征包含了眩晕、头晕、姿势性症状、前庭一视觉症状的前庭症状描述:1)眩晕:是指没有自身运动时的旋转感或摆动感等运动幻觉;2)头晕:是指非幻觉性的空间位置感受障碍,但不包括现实感丧失和思维迟钝、混乱等障碍;3)姿势性症状:是指不稳感和摔倒感;4)前庭-视觉症状:是指振动幻视、视觉延迟、视觉倾斜或运动引发的视物模糊4辨证论治4.

3、1气血亏虚4. 1.1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晓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滤,舌淡苔薄白,脉细弱。5. 1.2治疗原则益气养血,健运脾胃4.2肝阳上亢4.2.1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4.2.2治疗原则平肝潜阳4.3痰浊内蕴4.3.1临床表现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4.3.2治疗原则燥湿化痰,健脾和胃2 .4肾精不足4 .4.1临床表现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5 .4.2治疗原则补肾填精,充养脑髓5取穴5.1 主

4、穴风池(双)、百会、XX(双)、四神聪、太阳(双)、头临泣(双)、内关(双)、足三里(双)5.2 辨证配穴6 .2.1气血亏虚气海、血海(双)、关元、三阴交(双)、中脱、下脱7 .2.2肝阳上亢侠溪(双)、太冲(双)、行间(双)、太溪(双)8 .2.3痰浊内蕴解溪(双)、丰隆(双)、合谷(双)、阴陵泉(双)9 .2.4肾精不足太冲(双)、太溪(双)、肾俞(双)、三阴交(双)6操作要求及方法6.1 针刺工具6.1.1 1.1针具要求针刺针应符合GB2024的规定。应使用一次性灭菌针灸针。6.1.2 针具选择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和腌穴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亳针。6.1.3 针具检查为防止

5、针刺意外事故的发生,一次性毫针在每次使用前,均应严格检查,如发现有损坏等不合格者,应予剔除。6.2 操作体位体位应以操作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在留针和行针时感到舒适为原则。患者常用的体位有卧位和坐位。6.3 消毒6.3.1操作者手指消毒在针刺操作前,操作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施术手指。6.3.2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瑜穴皮肤上用75%乙醇棉球或0.5%的碘伏棉球擦拭。6.4 脆穴定位腌穴定位应符合GB/T12346-2006的规定,参见附录A1,6.5 针刺方法6.5.1主穴针刺方法结合患者胖瘦程度调整进针深度。风池: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

6、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平补平泻法。应使用0.25nunX40mm针灸针。百会:平刺0.50.8寸。平补平泻法。应使用0.25mmX25mm针灸针。XX: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平补平泻法。应使用0.25mm40mm针灸针。四神聪:平刺0.50.8寸。平补平泻法。应使用0.25mmX25mm针灸针。太阳: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平补平泻法。应使用0.25mmX4Omm针灸针。头临泣:平刺0.5-0.8寸。平补平泻法。应使用0.25mmX25mm针灸针。内关: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法。应使用0.25mm4Omm针灸针。足三里:直刺1.

7、0-2.0寸。平补平泻法。应使用0.25mmX50mm针灸针。1.1.1 5.2辨证配穴针刺方法肝阳上亢、痰浊内蕴采取泻法强刺激,气血亏虚、肾精不足采用补法轻刺激。1.5.3 针刺得气的判断方法针刺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1)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当针刺人腌穴得气时,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有时还可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2)医者对针刺手指下的感觉。医者的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有关得气的指征参见附录B。1.5.4 留针将针刺入腌穴后留置20min-30min左右,医生可根据病情来确定留针时间,在此期间可行

8、针。6. 5.5出针1)留针时间已到针下轻滑,即可出针;如针下仍沉紧者,则梢稍向上提针,待针下轻滑时即可出针。2)押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针刺部位刺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退出皮肤后,立即用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6.6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针刺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晕针、滞针、弯针等,应进行处理,处理方法应符合GB/T33415的规定。详见附录C。7注意事项7.1一次性针具应使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产品,必须一人一用一废弃,遵照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按损伤性医疗废物处理,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专用利器盒中,集中处置,严禁重复使用。7. 2操作过程中如某些刺法需要触及针体时,应当用消毒棉球作间隔物,操作者手

9、指不宜直接接触针体。7. 3行针时提插幅度和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术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灵活掌握。8. 4头目等部位应注意针孔的按压。对于头皮眼周围等易出血的部位,出针时尤应注意,出针后急用干棉球按压此时按压要适度着力切勿揉按,以免出血。对于留针时间较长的,出针后亦应按压针孔。8禁忌8.1饥饿、饱食、醉酒、大怒、大惊、过度疲劳、精神紧张者,不宜立即进行针刺;体质虚弱,气血亏损者,其针感不宜过重,应尽量采取卧位行针。8. 2针刺时应避开大血管,腌穴深部有脏器时应掌握针刺深度,切不可伤及脏器。8. 3孕妇不宜刺下腹部、腰能部以及三阴交、合谷、至阴等对胎孕反应敏感的

10、腌穴。8. 4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除特殊治疗需要外,均不应在患部直接针刺。9. 5有凝血机制隙碍的患者,应禁用针刺。附录A(资料性附录)瑜穴定位A.1风池足少阳胆经之穴。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A.2百会督脉要穴。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A.3XX足太阳膀胱经穴。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A.4四神聪位于脑府。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A.5太阳经外奇穴。在颍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A.6头临泣足少阳胆经穴。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

11、处。A.7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楼侧腕屈肌腱之间。A.8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A.9气海任脉穴。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A.10血海足太阴脾经穴。屈膝,在大腿内侧,膑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A.11关元任脉穴。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A12三阴交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A.13中院任脉穴。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A14下院任脉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A.15侠溪足少阳胆经穴。在足背外侧

12、,当第4、5趾间,趾蹊缘后方赤白肉际处。A.16太冲足厥阴肝经穴。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A.17行间足厥阴肝经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蹊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A.18太溪足少阴肾经原穴。在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A.19解溪足阳明胃经穴。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A.20丰隆足阳明胃经络穴,外踝高点上8寸,条口穴外1寸,当胫、腓骨之间。A.21合谷手阳明大肠经穴。在手背,第2掌骨槎侧的中点处。A. 22阴陵泉足太阴脾经。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A.23肾俞足太阳膀胱经。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

13、。附录B(资料性附录)得气的指征B-1自觉指征是指接受针刺者的主观感觉和反应。主要是酸、麻、胀、重、凉、热、触电感、蚁走感、水波感和不自主的肢体活动,以及特殊情况下的疼痛感等针感。针感的性质与机体反应、疾病的性质和针刺部位有密切关系。一般是敏感者反应强,迟钝者反应弱。指趾末端多痛,四肢与肌肉丰厚处多酸、麻、胀、重,向上下传导,远端扩散等。腹部多为沉压感,腰部多酸胀感。B.2他觉指征是施针者感觉和观察到的现象。针刺得气后针下可由原来的轻松虚滑,变为沉紧,出现如鱼吞钩饵等手感;用手触摸腌穴周围,可感到肌肉由原来的松弛变为紧张,有的还会感到肌肉跳动或蠕动,某些原来因病而痉挛的肌肉可由紧张变为松弛等。

14、附录C(规范性附录)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BJ晕针B.1.1症状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突感头晕、目眩、心慌、恶心欲吐;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心慌气短脉细弱而数,甚者出现晕厥。8. 1.2处理立即停止针刺,或停止留针,将已刺之针迅速起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给予热水饮之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可选取水沟、合谷、足三里等穴点刺或指压。出现晕厥现象时,应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处理。B1.3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可因情绪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或大汗之后均可引起晕针;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也能出现晕针。8. 1.4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

15、先做好解释工作。对初次就诊者,尽量采取卧位,取穴不宜过多,刺激切勿过重。对于饥饿、过度疲劳者应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进行针刺。在行针时医生要密切注意患者,见梢有晕针征兆如面色有变化、额角微见汗语言应对蹇涩等应立即点刺水沟,令其平卧,则可解除晕针于前兆之中。8. 2滞针B. 2.1症状行针或留针后,术者感觉针下涩滞,提插、转、出针均感困难有时病人感觉剧痛。C. 2.2处理滞针时切忌强力捻转、提插和出针。若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而引起的滞针,可安抚患者令其放松,术者在滞针之邻近部位予以循按或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1针,即可缓解。D. 2.3原因患者精神紧张,或捻针不当使肌肉缠针,或进针后患者体挪动,部肌肉缩,以致滞针。B-2.4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注意患者的体位和针刺的强度。B.3弯针B.3.1症状弯针是指将针刺入腌穴后,针体在穴内发生弯曲。轻者形成钝角弯曲,重者形成直角弯曲。B.3.2处理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