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weixin_****v597_D... 文档编号:531129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2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5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南京“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南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必然要求,是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关键举措。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对提升南京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依据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南京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是全市“十四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行动指引,是编制全市服务业领域其他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一、发展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南京市服务业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2、的发展态势,总量规模稳步扩大,内部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对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十四五”时期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规模增长平稳有力,带动贡献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南京成为首批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和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双区叠加”,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发展优势。“十三五”时期,南京市服务业增长平稳有力,服务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速8.4%,超过同期GDP增速1.1个百分点,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306.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由2015年

3、的57.3%提升到2020年的62.8%,服务经济主导格局不断强化。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生产性服务提质增效。“十三五”期间,围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贡献份额不断加大,逐渐成为服务业的重要引领产业。2020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到6000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50%,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20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4万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超过3.8万亿元,主要金融指标均占全省20%左右,金融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十强。聚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

4、城,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科技服务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3消费市场持续扩容,新型消费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稳定在全国前十,年均增长7.3%,2020年达到7203亿元,在全国消费力十强城市中排名第八。2020年,全市网络零售额达到5440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近3.8倍。全市直播机构从2016年的50家发展到2020年的580家。文化旅游繁荣发展,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3%,旅行社达到740家,比2015年增加173家;秦淮区、江宁区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养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形成社区老年人助餐点1240个

5、、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10个、养老机构306个,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协调融合发展。首店经济、在线教育、数字文旅、智能家庭、远程医疗等新型业态模式不断涌现。4集聚引领成效凸显,资源汇聚势头强劲。全市服务业集聚区基础雄厚、发展迅速,是服务业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的主阵地。全市62家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近6万家企业,实现营收超过1万亿元,江东商贸区、中国(南京)软件谷、新街口现代商务集聚区(玄武)、河西CBD等规模超千亿集聚区形成高能级增长区域。紫金山实验室建设初具规模,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启动建设,南京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成功获批,南京生物医药谷被认

6、定为江苏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集聚区域。以新街口国际化商圈为核心,百家湖商圈、河西商圈、夫子庙商圈、江北核心区商圈等为重点的现代城市商圈体系基本形成。夫子庙、老门东、南京1912、百家湖1912等街区提升改造,品牌效应不断凸显。通过招引头部企业快速集聚打造直播基地,已形成15家直播产业集聚区。初步建成一批运营效能强、产业集聚高、创新能力突出的文化产业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5市场主体活力迸发,企业培育层多质优。“十三五”期间,全市加快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拥有苏宁控股、江苏银行、苏美达等一批全国服务业500强企业。入选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51家、互联网平台经济“百

7、千万”重点工程企业30家。以引领行业发展为导向,认定具有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具有资本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总部企业206家。全市独角兽、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共计422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6500家。聚焦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引进和培育了金融资产投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金融租赁等一批法人金融机构,集聚各类持牌金融机构超过1000家。6开放发展跃升高度,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十三五”期间,全市扎实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服务贸易进出口累计744.2亿美元,年均增长7.8%;服务外包总执行额完成818.9亿美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9倍。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效突出,在国家发改委2019年公布的“十二五”

8、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区域评估中,南京市排名第一;雨花台区、南京空港经济开发区(江宁片区)获批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等国家级试点建设扎实推进,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制定“1+9”政策措施,推出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不断强化竞争发展优势,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虽然“十三五”时期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综合竞争能力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从产业规模来看,南京市服务业发展位于全国前列,但是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有待加强。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

9、问题仍然存在,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规模偏小,尚未形成国内领先优势,与杭州、成都等同类城市相比缺少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全国影响力的南京服务品牌。对总部企业和科创型创业企业的吸引力有待提高,综合实力强劲、服务全国和面向全球的总部企业及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影响力的本土品牌数量相对不足。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高端专业型人才、行业领军人才以及创新企业家数量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二是融合创新发展水平与创新名城建设要求仍然存在差距。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的融合程度仍较低,制造工艺管理、资源配置、运营管理、过程管控、设备管理等线上智能服务平台培育不足,融合性服务特征不够明显。两业

10、融合主体培育有待加强,缺少高等院校、科研、咨询、金融、投资、知识产权等机构多方参与的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两业融合产业联盟。现代服务业科创载体偏少,针对两业融合的基础创新和源头创新不足,现代服务业创新水平与创新名城建设要求仍存在差距。三是对外辐射带动能力与区域中心城市定位仍然存在差距。作为省会城市,服务业总体规模低于苏州,服务业发展首位度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上海、杭州、苏州、无锡等多个城市的竞争,在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地区未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定位和规模化发展格局,与东部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仍有差距。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小集聚、大分散、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产业集聚辐射程度不高,尚未在南京都

11、市圈形成广泛协作、要素自由流动、技术高度关联的发展格局,对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引领力有待加强。(二)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趁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现代服务业在推动南京高质量发展中抢抓新机遇,实现新作为。1服务业创新发展和全球分工体系加速演变。从国际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加速服务内容、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服务数字化

12、、智慧化、平台化、融合化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快速提升,“数字+”“互联网+”等业态模式大量涌现,个性化、体验式、互动式等服务消费蓬勃兴起。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面临多方面冲击,服务业全球分工体系存在重构风险。2服务业内需潜力和跨界融合态势更加凸显。从国内看,经济服务化特征愈发显著,服务业已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在新发展格局的引领下,随着国内人均收入的持续攀升,服务消费正成为城乡居民消费最活跃的领域,商贸流通、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赢得新

13、的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发展方向,对服务业尤其是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法律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将会产生更大需求。制造业服务化及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嵌入制造业领域,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制造流程,促进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产业链上的深度融合,将推动研发设计、系统集成、融资租赁、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3服务业政策支持和改革探索力度持续加大。“十四五”时期,国家、省将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

14、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为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南京进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南京都市圈建设将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省级智慧物流试点城市等一系列服务业发展相关试点示范区域赋予南京改革探索、先行先试的权利,有利于推动服务业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找准在服务和融入新

15、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以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化改革、高水平开放和集成化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两中心、两高地”建设为目标,加快推进服务业国际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品牌化,努力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4443”服务产业新体系,提升对南京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支撑服务能级,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名城、高品质生活的美丽古都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扩大服务供给,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坚持绿色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鼓

16、励绿色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市场主导、高端发展。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内市场资源的巨大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产业和消费升级趋势,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提升消费层级,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营造汇聚整合国内外资源要素的良好环境,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以“标准化+”促进服务质量提升,打造“南京服务”品牌。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服务业产品、业态及模式创新,拓展服务业数字化场景应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生产全流程、全产业链渗透,发挥“服务+制造”组合效应,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跨界融合及服务业行业内部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重点突破、特色发展。聚焦金融、信息、商务、科技、商贸等重点服务业领域,提高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品牌化、品质化和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究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