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本文居于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二板块“感悟自然。这个板块有两篇散文?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一篇已经教完。第四专题共分三个板块,分别是“谛听天籁“感悟自然和“湖山沉思。第二板块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本文的教学主要在积累文言字词,强调读诵,尽可能在课堂上完成背诵。教学目标要求:1、积累文言字词;2、学会阅读赏析,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3、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4、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2、体会
2、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教时教学过程:第1教时要点:整体理解;积累字词,继续文言文学法指导;解决第1段一、导入学习要求二、解题,整体把握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自幼聪明好学,21岁中进士第。后京城与韩愈、刘禹锡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离京城更远的柳州刺史。在柳州任职
3、时,主持开挖水井,兴办学校,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开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始得西山宴游记?钻金母潭记?钻金母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第一篇。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写与自然的融合,
4、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2、解释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3、朗读1)正音像人1U恒惴栗h6ngzhui1i施施而行yiyi觉而起jia。斫榛莽zhu6zhenmng焚茅莅f6nfd箕踞而遨jiju衽席ren然洼然Xidwa假设妙假设穴di6攒蹙累积CUGnCfI莫得遁隐dfn萦青缭白yingIiao不与培壤为类pbuIou颗气hao引觞满酌shangzhu6颓然就醉tui与万化冥合ming朗读三、研习第1段1、自读第1段2、积累重点字词(学生合作,共同理解)恒惴栗一一隙一一施施一一漫漫一一日一一穷一一1常常
5、忧惧不安空闲时间慢慢走漫无目的每天,名词做状语穷尽披一一意一一极一一趣一一觉一一凡匡特一一拨开心意到往睡觉大凡奇怪独特3、合作理解,准备问疑,准备翻译(学生合作理解,培养合作学习意识,让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培养自学能力。互相质疑、解疑,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4、问疑,答疑5、试翻译6、理解思路,辅助背诵表现内心愤慨,又引出下文出游漫无目的游览,心灵孤寂,苦闷苦中作乐,借酒消愁引出西山,概括特色1怪特)问: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做比照映衬铺垫下文的西山之游)7、当堂背诵四、研习第2段1、自学下文,像老师那样先划出重
6、点字词积累,再找出难理解的字词,与同学研讨,或者分工查工具书,协作解决)2、交流(1)随机抽一组同学交流教师补充提问:因一一异之一一缘染溪一一斫一一箕踞而遨鲂然洼然一一假设建假设穴一一攒蹙累积莫得遁隐一一四望如然后一一特立悠悠乎一一洋洋乎一一所穷一一引颓然就醉一一心凝形释一一万化冥合一一向一一为(趁着意动“认为它奇异沿着染溪;染溪,地名砍伸开两脚,像簸箕那样随意地蹲坐着游赏风光)鲂然洼然一一假设建假设穴一一攒蹙累积(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地方凸起)像土堆,(有的地方凹下)像地穴山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莫得遁隐一一四望如然后一一特立没有能逃脱或隐藏到我视力外的四周
7、望上去浑然一体这以后独特耸立)悠悠乎一一洋洋乎一一所穷一一引(渺远的样子浩大的样子尽头的地方拿起)颓然就醉一一心凝形释一一万化冥合一一向一一为(要跌到的样子接近酒醉心神凝聚形体放松万物暗合以前替)第2教时要点:积累第2段字词,并背诵;赏析总结,练习作业一、齐背第1段二、散读第2段三、继续研习第2段1、相互探讨,质疑问疑2、交流解答3、看写景局部的翻译:大家抓扶着攀登上山顶,伸开两脚,像簸箕那样蹲坐着游赏风光,但凡临近几个州县的土地,都像是在我们的坐席下面。看它们那高上下低的形势,1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凸起的地方像土堆,凹下的地方像地穴,登高望远,尺寸之间尽览千里
8、美景,许多山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什么可以逃出我的视野的。青山萦回着,白云缭绕着,最外面和天相接在一起,四下望去,好似成为一个整体。这之后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立出众,是不和那些小山丘同类的为伍的)。4、本段讨论:(1)从作者的描写看,西山有怎样的特点?(找出原文一句话概括)(2)本段哪句话和文题照应?再请你解释一下文题及题眼3)作者说西山的“特立”不与培壤为类有何深层含义?11答: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博为类西山无路西山高峻西山浩渺2答:“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3答: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7、理解思路,辅助背诵发现西山攀登西
9、山游览西山景色描写宴饮游乐抒发感受8、背诵四、整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分组讨论,集中答复(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2)由本文的记游,你看出作者有怎样的精神和情感世界?1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前后之醉有什么不同?4)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提示:1)作者于自己的不幸中本想借游山玩水聊以忘忧,虽然畅游酒醉,却多是“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忽遇西山的“特立“不与培填为类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高峻的西山让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表达。自然就特别推崇西山
10、了。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2)1、一方面作者因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愤懑痛苦;2、另一方面想借游览山水寻求精神超脱,或者以酒买醉;3、再一方面始终保持着高洁的人格和傲世的情怀。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那么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那么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那么表现出的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以至醉不思归。4)它山与西山的比照,前醉和后醉的比照,突出游西山的独特感受;写山高又以俯视的感受作衬托,为的是显示西山之异。五、课堂训练,翻译句子(1)余自为人,居是州,恒惴栗。(我自从成了受刑被侮的人,住在这个永州常惊恐不安。)(2)苍然暮色,自远而
11、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是不想回家。)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凝住了什么都不想了,形体散开不复存在了,与万物暗暗合成一体。)(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这之后才知道我自己从前还没有开始游览。)六、课堂小结1)学生谈学习收获。2)教师再小结。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很容易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奇山秀美的山水风光之中,今天我们仿佛也和作者一起消融在万物之中,领会到作者借西山之景表达的自己的人格与情操。作者在游览之中得到了解脱以至醉而忘归。对于这样的好文章,我们只有多读,多体悟。七、布置作业:1、积累字词,注意“始在本文中的不同用法2、背诵全文。3、研究
12、性学习:A、西山之游真的让柳宗元摆脱了精神苦恼了吗?B、比较一下?赤壁赋?和本文有什么同与不同?4、欣赏品味。请继续朗读,品味文中精美词句,并作简要点评品味语言参考: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那么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那么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以为但凡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抓住西山的特点:怪、
13、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激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时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作者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归,流连忘返,更说明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真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
14、之气相融,泯灭了主客之差异,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因此把西山之游视为真正的游览。其上下之势,呀然洼然,假设建假设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作者将主观感受融入景物描写,通过恰当的比喻,映衬西山的高峻。可见柳宗元写景之传神,文笔之幽丽,用词之精致。(解说:这个环节,是在前面朗读理解课文的根底上,进一步欣赏品味文章写作的精妙之处,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培养文学素养。)以下供教师参考:柳宗元生平介绍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
15、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那么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柳宗元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一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苦。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