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疗法诊疗常规.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672950 上传时间:2024-03-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刺疗法诊疗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针刺疗法诊疗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针刺疗法诊疗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针刺疗法诊疗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针刺疗法诊疗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针刺疗法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刺疗法诊疗常规.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针刺疗法诊疗常规【概述】针刺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是指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深受广大群众和患者欢迎。【适应症】1、智力低下,听力障碍,言语障碍;2、咀嚼困难,颈项强直,肩部控制不灵活,腰肌无力,下肢不遂;3、大便秘结,疳积,脑瘫等。【禁忌症】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宜行针刺。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2、重要脏器所在处,如胁肋部、背部、肾区、肝区不宜直刺、深刺;大血管走行处及皮下静脉部位的腌穴如需针刺时,则应避开血管,使针刺斜刺入穴位。3、

2、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皮肤有感染、溃疡不宜针刺。4、慢性病末期,诊断不明的危笃患者慎用针刺。5、针刺时医师必须专心致志,审慎从事,随时观察询问患者或家属,及时妥善处理临时出现的特殊情况。【操作方法】消毒后,左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右手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双手协同操作,使针刺入皮肤以达腌穴,得气后行左右捻转,上下提插或弹震刮搓等适当补泻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20分钟。出针时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一、临床常用的进针方法常用进针法主要为以下5种: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

3、食指之指甲掐切于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短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3寸以上的长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舒张进针法:以左手五指平伸,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置于穴位上,分开两指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之间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月俞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特别是面部穴位的进针。管针进针法:用金属管或特制的进针器代替

4、押手,选用平柄或管柄的毫针,从管中拍入或弹入穴位内,进针后将套管抽出。二、行针基本手法及操作行针技术是指进针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这是针刺的基本手法。主要有两种:提插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即将针从浅层插入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的纵向行针手法。捻转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即将针向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行针手法。捻穿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必须注意捻转时不能单向转动,造成肌纤维缠绕,导致出针困难。三、辅助行针手法及操作辅助行针手法是为促进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常用的辅助行针手法有:循法:是用手

5、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腌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弹法:是用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刮法:是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柄,促使针感扩散。摇法:是轻轻摇动针体,直针而摇,可加强针感;卧针而摇,可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震法:持针作小幅度的快速颤动,以增强针感。飞法: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四、针刺单式补泻手法及操作“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补泻手法贯穿于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针刺过程。常用的补泻手法有如下7种:随补泻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泻法。疾补泻法:进针时徐

6、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补法。提插补泻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捻转补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呼吸补泻法:当病人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为补法;当病人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为泻法。开阖补泻法:出针时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为泻法。平补平泻法:进针后均匀地提插捻转。五、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

7、得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针刺的角度:分为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肌肉丰厚处的穴位)、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或不宜深刺的穴位)、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25角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穴位)。针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对于延髓部、眼区、胸腹部”俞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腌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而定。如头面部、胸部正中腌穴多用平刺;颈项、侧胸、背部

8、多用斜刺;腹部及四肢多用直刺。六、针刺得气或针刺感应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应,称为“得气”。当针刺入到腌穴的一定深度后,患者即有酸、麻、胀、重等感应,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和传导现象。医者针下有沉重紧涩、如鱼吞钩之浮沉的感觉。如未得气,则针下虚滑,患者也没什么感觉。针刺得气与否,是疗效的关键。故当准确取穴,同时运用留针侯气、循弹催气、补益经气等方法使其得气。七、针刺常见异常情况的处理晕针现象: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呕、精神菱倦、脉象沉细,甚者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原因:病人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或过劳、过饥、大汗、大泻后;或体位不

9、适、医者手法过重。处理:立即停针,并将针全部取出;使患者平卧头位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温;轻者静卧片刻,饮温水可复;重者可针刺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并温灸百会、气海、关元,必要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预防:初次受针者,当尽量消除其紧张情绪;尽量取卧位及选择舒适持久体位;取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重;过饥、过劳患者暂不宜针刺;医者边治疗边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一旦出现晕针先兆,应及早处理。滞针现象:在穴位内行针或出针时感到涩滞困难。原因:行针用力过猛、角度过大,或一个方向连续捻转致肌纤维缠针身;或患者精神紧张及因疼痛致肌肉痉挛引起滞针。处理:让病人放松以缓解紧张状态,用手指在邻近部位按揉;或在附

10、近加刺一针以宣散气血;因单向捻转所致者,须反向推转左右轻捻松懈之。预防:尽量消除病人的紧张和顾虑,进针避开肌腱,捻转角度不宜过大,不能单向连续捻转。弯针现象:针身弯曲,在肌肉内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行针及出针困难,病人感到疼痛。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不匀;或患者留针时体位移动;或滞针未及时处理。处理:针身轻微弯曲者,将针缓慢退出;弯曲角度大者,须轻微摇动针体,顺势将针退出;因体位改变所致者,当恢复原体位,放松局部,再行退针。预防: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柔,患者体位要舒适,不要变动体位,针刺部位不受压或碰撞,及时处理滞针。断针现象:针身折断,部分针身露于皮肤之外,或针身全部没入

11、皮肤之下。原因:针具质量差,针身或针根损坏失于检查;医者用力过猛,致肌肉剧烈挛缩;或患者体位改变,外物压迫碰撞。或电针刺激强度过大。处理:发现断针后,医者必须镇定,嘱患者保持原体位,以防断针向深层陷入。残留断端者,可用镣子取出。残端完全陷入肌层者,应在X线下定位,立即施行外科手术取出。预防:针前仔细检查针具;针刺时要将针身留一部分在体外;及时处理滞针和弯针,不可强拉强拔;使用电针不可突然加大刺激强度。血肿现象:出针后局部青紫或肿胀疼痛。原因:针刺时损伤小血管。处理:针孔局部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待其自行消退。如局部青紫肿痛甚者,可先行冷敷止血,再行热敷揉按。预防:剔除带钩针具;熟悉解剖部位,尽量避开血管;针刺手法轻巧,注意眼区穴位的操作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