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平凉市“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docx(4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甘肃省平凉市“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甘肃省平凉市“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根据甘肃省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甘政办发202192号)和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平政发202120号),以及国家和省市关于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一、基础环境(-)主要成就。十三五”期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建统领,四化统筹,交通先行,产业支撑,决战脱贫,决胜小康,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的总体思路,坚持
2、就业优先政策,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扎实推进“六稳”工作,精准落实六保任务,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就业规模稳定扩大。“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从业人员总量达到32.36万人,比十二五末增长24.4%。城镇新增就业17.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5889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2462人,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的较低水平。输转富余劳动力239.37万人次,创劳务收入506.73亿元。就业
3、质量全面提升。“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紧缺人才引进、公开招录聘用、民生实事就业项目、基层服务项目、县区选四支招募计划等措施,高校毕业生就业4.2万人,就业率达到89.4%O专业技术人才达到4.4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L5万人,建成1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0.3万人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11.8万人次。享受培训补贴17.7万人次,支出补贴资金9347万元,就业资金每年用于职业培训的比例达到10%以上。就业结构更加优化。把小微企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引领产业转型发展、吸纳就业的重要引擎,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快递业等新型服务业态,促进灵活就业。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 年
4、的19.8:28.1:52.1调整为19.96:26.95:53.09 ,服务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创业带动就业效应逐步凸显。通过创建创业型城市、举办创业大赛、农村致富带头人创业、全民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等工程和创业示范县、示范园、孵化基地建设,创业带动就业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市创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7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34个。为创业者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04亿元,扶持13087名劳动者实现自主创业,带动就业2.68万人,引导返乡就业创业8674人。就业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互联网+公共服务,有效整合人力资源市场,提升公共就业服务
5、能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20个,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效率进一步提高。加大劳动力市场监督检查,积极推进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劳动监察两网化覆盖率达到90%o社会保险支持就业政策全面落实,稳就业保民生效果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78家,推荐提供岗位累计16.9万个。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集体合同签订率85%以0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结案率分别达100%. 98% ,为农民工追讨工资2.5亿元。发放稳岗补贴1.5亿元、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7105万元。就业扶贫成效显著。把发展就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尽心竭力抓输转促增收。十三五”期间,输转
6、贫困劳动力49.7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98.71亿元。建设扶贫车间236家,带动就业11261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807人。全市开发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2.78万人。在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对口市设立驻外劳务工作站7个,累计组织输转3999人到天津稳定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1593人。专栏“十三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序号指标2015年基数“十三五”规划目标十三五实际完成1城镇新增就业(万人)18.7每年3万人以上17.6 2城镇登记失业率(%)448589.44开展职业培训人数(万人次)22.9810万人以上30.3 5开展创业培训人数(万人)1.651.52.03 6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人数
7、(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万人)15.87 z 14.0410万人以上11.8 , 10.7 :7开展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人数(万人)/30.48 8创业担保贷款发放数(万人、亿元),带动就业人数(万人)5.36 , 23.9 ,7.23/1.31 ,13.04 ,2,68 9城镇公益性岗位人数(人)5567/865010乡村公益性岗位人数(万人)/2.7811创建创业示范基地或孵化基地(个)5个(创业促就业示范基地)15个7户省级创业孵化基地,34户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2输转富余劳动力人数(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转人数(万人次)241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转116万人次中期评估调整为47万人
8、次/年,其中有组织输出达到30万人次/年239.37 ,184.3 13创劳务收入(亿元)312劳务收入达到100亿元/年506.73 14输转贫困劳动力(万人),创收(亿元)/49.76 ,98.71 15劳务基地总数(个),扶持组织输出千人以上的劳务中介公司个数1100多个,年输转千人以上劳务中1300个,扶持组织输出千人以上的劳务中469个,扶持组织输出千人以上的劳务中介公司(个),劳务品牌(个:介机构87个,劳务品牌总数达到14个介公司100个,劳务品牌达到20个38个,劳务品牌7个16扶贫车间(个)/23617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1率( )92.698%以上9818建工会企业集体合
9、同签口 率()/95%以上9719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10094%以上9820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按期结案率(%)/959621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4.422技能劳动者总数(万人),高技能人才总数(万人)/7 , 1.5注:1.表示五年累计数,/表示无相关数据。(二)发展趋势。十四五时期,我市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处于向高质量赶超发展迈进的关键阶段。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孕育巨大发展潜力,东部产业加速向西部转移带来市场机遇,加快绿色发展带来生态机遇,为全市夯实发展基础、实现后发赶超提供了强力支持,也为促进就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十四五时期我市朝着
10、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城乡融合发展提速提质、改革开放迈向更高层次、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高等目标不懈努力。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城乡融合发展、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战略全面实施,我市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高端要素资源集聚能力持续增强,产业加快向高端化发展,将不断拓展我市高层次就业空间。(三)面临挑战。十四五时期,做好促进就业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国际形势的日趋复杂,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经济下行压
11、力加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对就业存在潜在冲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国内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异常艰巨,失业风险进一步加大。我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经济总量偏小,吸纳就业能力明显不足。劳动者技能素质与岗位要求不相匹配的现象日益凸显,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不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滞后,人力资源市场化程度不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应用,对就业的替代效应持续显现,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企业人员失业风险增加,重点群体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等问题凸显。二,总体思路(-)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12、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就业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强化各类政策协同机制,完善就业创业服务机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就业形势综合监测机制,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加快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奠
13、定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强化就业优先。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实施双创引领。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提高创业创新服务效率,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体系、制度保障和服务支撑,消除劳动者创业创新障碍,提升劳动者创业创新能力,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打造就业增长新引擎。注重统筹兼顾。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基本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充分考虑地区发展差异,统筹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关系,完善公平普惠的政策制度,又要坚持突出重点,完善落实支持政策,改善公共服务供给,加强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创业。加快转型发展。适应新旧动能转换要求,推进就业供给侧改革,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积极扶持就业新形态,不断拓展就业新空间,推动就业发展动力转换、就业增长方式转型、就业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趋势相一致、就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相适应、就业质量与各类群体的就业创业意愿相契合。突出问题导向。适应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