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及答案(3套)推荐.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90525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及答案(3套)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及答案(3套)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及答案(3套)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及答案(3套)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及答案(3套)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及答案(3套)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及答案(3套)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2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3套试题及答案试卷一题目:1.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15分)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15分)论述题:1937年7月,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

2、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结合实际,请回答下面的问题:L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15分)答: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

3、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古代水利工程、建筑、航海、战争等的需要,催生了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和力学等自然科学。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也就是说,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4、,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15分)答: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认识主体是具有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且从事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被实践活动纳入到人的观察和思考范围之内的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机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发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人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为认识活动的发生产生了必要性和迫切性.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在理解这个观点时,必须搞清三个关系:一是认识和客观世界

5、的关系;二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三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积累了新经验,创造了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因为人类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实践在认识中处于首要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抓住实践才能正确地理解人类的认识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简

6、称为实践论.试卷二题目: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论述题: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也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所以,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预测了未来社会。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 (30分)答: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和一般特征作出了科学预测和设想,对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基本准则

7、和要求。马克思主义能够面向未来,展望未来,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在展望未来时能否持科学的态度,。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尽管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所不同,每个人也有不同特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和认识上,并没有一种自觉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他们对预见未来持慎重的态度,力求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来看待和处理未来社会的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依据规律预测未来。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是立足于对社会规律的探求的,是以历史规律为依据的。从正面引申得到未来社会的启示。即从资本主义社会

8、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中,资本主义社会中自我否定的因素中,得到未来社会特点的认识。只讲一般特征,不作细节描绘。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细节的描绘。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展望。马

9、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做出的。他们在开始投入社会斗争的洪流的时候,就明确地意识到不能抽象地、随意地谈论未来社会,不应该到哲学家们的书桌里去寻找一切谜底而应该首先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

10、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试卷三题目:请分析为什么说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论述题:马克思主义是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结合、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相统一的统一论者,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必然经历若干历史阶段。我们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是一个需要经过不同阶段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联系实际,请分析为什么说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0分)答: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历史地位,认识其长期性、

11、艰巨性和复杂性。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是回答中国现阶段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即在人类文明史上处在什么发展阶段。目前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础原则,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的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要经历这样一个长时期的初级阶段,并不是哪个人、哪个社会集团的主观臆断,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毫无疑问,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人民群众并不能随心所欲的他造历史,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创造活动。人们不能随意挑选生产力,不能

12、离开从前一代那里继承下来的各种条件去创造新社会。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正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面对现实,是从本国国情出发的理论,而认清了国情,就认清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和形成,就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从现阶段中国实际出发,重新认识当代中国国情的结晶。所谓国情,就是一定

13、历史时期,一个国家基本状况的总体判断。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是在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前进,寻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子。因而,毫无疑问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促进我们更加自觉地从现阶段中国实际出发,寻求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乃至生活方式,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获得显著提高。之所以产生这种思想,究其根源,还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足,我国国民经济虽然生产总量不低,但人均收入却很少,居世界后列,我国生产力的水

14、平确有很大的提高,从总体来看,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落后,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即使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还有较大差距。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大约有上千年时间。而要实现共产主义,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奋斗。所以,我们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长期的指导思想。仅供参考易考题型:选择题、简答、论述题二:社会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第三,在

15、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易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考点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1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这就是说,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2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当前中国的改革是和发展、稳定相统一的过程。稳定是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2)改革是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社会稳定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3)发展是关键,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所有经济社会问题,才能使改革得以持续进行下去,才能使稳定获得坚实的物质基础。易考题型:选择题、简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