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568-95 燃料元素的快速分析方法(高温燃烧红外热导法).doc

上传人:w** 文档编号:96710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LT568-95 燃料元素的快速分析方法(高温燃烧红外热导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DLT568-95 燃料元素的快速分析方法(高温燃烧红外热导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DLT568-95 燃料元素的快速分析方法(高温燃烧红外热导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DLT568-95 燃料元素的快速分析方法(高温燃烧红外热导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DLT568-95 燃料元素的快速分析方法(高温燃烧红外热导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LT568-95 燃料元素的快速分析方法(高温燃烧红外热导法).doc(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燃料元素的快速分析方法 (高温燃烧红外热导法) DL/T 56895 Fasttestmethodsforultimateanalysisoffuelbyinfraredabsorptionthermalconductivity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1995-05-03批准 1995-10-01实施 1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固体及液体燃料中碳氢氮元素的测定和氧元素的计算。 本标准的测定结果与GB47691煤的元素分析方法等同使用。 2引用标准 GB212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214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 GB218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方法 GB483

2、煤质分析试验方法一般规定 DL/T灰及渣中硫的测定和煤中可燃硫的计算 3方法要点及原理 称取一定量的样品,在高纯氧气中及高温下燃烧,燃烧产物中的和氯用 炉内填充剂于高温下除去;而(汽)、和进入贮气筒中混和均匀。定量 抽取一份混匀后的气体送入红外测定室分别分析和含量,从而计算出C、 H元素含量;定量抽取另外一份混合气由高纯氦载气带动经热铜把还原 为;经烧碱石棉和高氯酸镁分别除去和进入热导池分析含量,从 而计算出N含量。 所得结果中碳元素包括有机碳、元素碳和碳酸盐矿物碳;氢包括有机氢元素, 燃料外在水分、内在水分及结晶水中的氢元素;氮包括有机氮、硝酸盐氮。 4仪器设备 4.1碳氢氮元素测定仪:附燃

3、烧炉,可控制温度在9501100;附红外检测器 和热导检测器;附催化加热管,可控温在750,用于加热铜丝以把还原为 ;附微机以执行参数选控、分析程序选控、存储样品质量数据以及计算结果 等。 4.1.1燃烧系统:待测样品应能充分完全燃尽而转化为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和 氮氧化物。影响燃尽性能的因素有氧化剂的有效性、燃烧温度和燃烧时间,因而 对于不同燃烧特性的样品,应能对以上三个影响参数加以调整,以保证燃烧完全。 4.1.2过滤系统:在燃烧气体产物进入贮气筒之前,应有效地滤除硫氧化物和卤化 物,然后方可用红外吸收法检测碳和氢;检测氮之前必须滤除碳氧化物、水蒸气、 残留氧化剂,并将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

4、。 4.2电子天平:量程不小于20g,精密度0.0002g,可附带数据传送连线与主机相 连,或相同量程和精密度的分析天平。 5试剂和材料 5.1氧气:测元素氮时应使用高纯氧气,纯度不小于99.995%;不测氮元素时可用 普通氧气,纯度不小于99.5%;氧气压力不小于0.27MPa。建议不用电解氧;由于普 氧易使铜丝失效加速,也建议不用。 5.2高纯氦气:用作载气,纯度不小于99.995%,压力不小于0.27MPa。 5.3高纯氮气:气体标定氮时用,规格同5.2条。 5.4二氧化碳气:气体标定碳时纯度不小于99.99%,压力同上。 5.5动力气:可使用普通纯度的氮气、二氧化碳气或压缩空气,压力同

5、上。 5.6燃烧坩埚:耐火材料烧制,筒形,外径略小于燃烧管内径。 5.7盛样囊:锡囊或铜囊,容积大小可盛样0.10.2g左右。 5.8纯铜丝:分析纯。 5.9碱石棉:分析纯。 5.10高氯酸镁:分析纯。 5.11玻璃棉:长绒,纯白色。 5.12燃烧助剂:活性氧化铝粉。 5.13标准砝码:1g,5g(或10g)各一只。 5.14标准物质:具有碳氢氮元素标准值的国家级或进口标准物质,其含量范围接 近并略大于被测物的含量范围。 6试验准备 6.1开机 6.1.1打开稳压电源,待输出电压稳定后依次打开主机、打印机和电子天平开关, 由控制面板输入当时时间。 6.1.2移开炉管出口处的过滤管,打开所用气体

6、钢瓶,调节减压阀至出口压力为 0.27MPa。若不分析N元素时可通知微机关闭相应分析元件,并关闭氦气。 6.1.3调节炉温至950(对于CHN-1000型为1100),打开控制微机面板上的气 源开关。 注1:若出现TC CELL PROTECT报警时,可按RESET键至正常。 6.2仪器的稳定 6.2.1输入当日大气压值。 6.2.2检查各吸收试剂或填充材料是否超出使用次数。当超出使用次数或在分析过 程中打印出更换提示或结果明显错误时,应检查并更换相应的吸收试剂或填充材 料。 6.2.3预热1h,检查系统内吸附水分被完全驱干净后,揩干并接好过滤管。 6.2.4检查系统的气密性。当更换气瓶、气路

7、、气阀等相关部件后都应重新检查系 统的气密性。 6.2.5设置氧气流量及时间表(简称量时表),以保证不同燃尽特性燃料的完全燃烧。 举例:对于CHN-600(CHN-1000),可在第1、2、3号通道设置固体燃料的量 时表,第4通道可专用分析液体燃料。4个通道的典型量时表如下,其中第1、4 通道用于易燃尽燃料,第2、3通道用于难燃尽燃料, 通道号 1 2 3 4 流量号 7-4-3 1-3-3 3-3-3 7-4-3 时 间20-20-END20-20-END20-20-END20-20-END 6.2.6检查仪器各项参数是否达到规定值(揿按MONITOR键以观察),待达到规定 值并稳定后方可进

8、行分析试验。 注2:若长期达不到规定值时,可进行必要的检查,并按仪器说明书进行调节。 注3:测氮桥路电压值的真实读数应在正常He流量(400mL/min)时检查。 6.3空白试验 选择好通道,输入“0”使C、H、N空白值为零,空白测定次数为6次, 使仪器进入自动空白试验直至结束。把6次以上读数的平均结果输入微机。当更换高 纯的氧气、氦气、氮气、二氧化碳气时应重新进行空白试验。 6.4仪器标准化 空白试验后,进行仪器标定。标定方法,可采用分析已知C、H、N元素含 量的标准物质,也可用高纯气体标定C、N,本方法推荐用前种方法,按仪器说明 书至少用6次有效结果进行标定。每次分析前都应进行该步骤。 附

9、LECO公司产CHN-600(CHN-1000)仪器标准化的具体步骤: a)按试验步骤分析标准物质的碳、氢、氮含量,至少有6次有效分析结果。 b)揿按标定键CAL,当仪器提问是否用燃烧法标定时,揿按YES键, 并打印出分析结果。 c)在仪器的提示下依次输入碳、氢、氮标准值并进行标定。用标准煤样标定 时,因为标准值是以干燥基给出的,故应同时测定标准煤样的水分含量,并由干 燥基标准值换算为空气干燥基结果输入微机进行标定。 6.5周期标定及重新标定 若在一定分析周期内插入控制样品,控制样品的测定结果则落入标准值的允许 差内,否则就应重新进行标定,且自该次控制样品之前至上一次成功的控制样品之 间的测定

10、数据应予作废。一般每一次开机均应进行标定。 7试验步骤 7.1称取一定量的样品,燃油和无烟煤取0.15g,并视燃烧情况酌减;页岩和烟煤 取0.150.20g,均称准至0.0002g;燃油用铜囊盛样,囊内放入1/3体积的燃烧助 剂,并用锡帽封口(但不要过分严密);其他燃料用锡囊盛样。把样品质量输入 微机。 7.2揿按分析键Analyze,开启进样室放入样品,使仪器进入分析状态。 7.3一定时间后样品分析完毕,微机显示分析结果,同时打印出C、H、N值。 注4:试验过程中若更换吸收试剂或填充材料,应检查仪器进入稳定状态(如 炉温回升到规定值)后才能继续分析。 注5:以上第57条要求是对电力系统中广泛

11、使用的LECO公司生产的 CHN-600(或CHN-1000)型而定的;对于不同生产厂的相同分析原理的仪器,其5.1 5.13、6.1、6.2.16.2.5、6.3、6.4中的具体步骤以及第7条内容可根据具体 仪器型号参考仪器说明书确定。 8结果计算 8.1碳的分析结果取精密度合格的打印值报出;当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 大于2%时,进行以下校正: 当2%12%时: (1) 当12%时,取=12%,即 (2) 式(1)式(2)中 打印的碳元素值,%; 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按GB21883测定。 8.2氢的分析结果计算如下: (3) 式中 打印的氢元素值,%; 煤中空气干燥基水分,%,按G

12、B21291测定。 注6:以上分析结果也可从微机控制面板输入值而直接得到干基结果。 8.3氧的计算为: (4) 式中煤中空气干燥基可燃硫,%,按DL/T567.795灰及渣中硫的 测定和煤中可燃硫的计算测定,粗略计算时可用全硫代替,按GB214 83测定; 空气干燥基灰分,按GB21291测定。 8.4要求元素不同基准下结果时,按GB48387进行。 9测定结果精密度 将空气干燥基下的分析结果乘以系数换算为干基结果进行精密度判 定。干基结果的精密度要求如下: 重复性 再现性 Cd(%)0.64Cd(%)2.51 Hd(%)0.16Hd(%)0.30 Nd(%)0.11Nd(%)0.17 _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电力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工业部电厂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电力工业部热工研究院。 本标准起草人:李小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它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