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知识点(上)(绪论、第一章人类和环境、第二章生活和环境健康).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170136 上传时间:2024-12-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学知识点(上)(绪论、第一章人类和环境、第二章生活和环境健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卫生学知识点(上)(绪论、第一章人类和环境、第二章生活和环境健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卫生学知识点(上)(绪论、第一章人类和环境、第二章生活和环境健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卫生学知识点(上)(绪论、第一章人类和环境、第二章生活和环境健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卫生学知识点(上)(绪论、第一章人类和环境、第二章生活和环境健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卫生学知识点(上)(绪论、第一章人类和环境、第二章生活和环境健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学知识点(上)(绪论、第一章人类和环境、第二章生活和环境健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卫生学知识点(上)(绪论、第一章人类和环境、第二章生活和环境健康)绪论1. 卫生学: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与各种危害健康因素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它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环境与健康关 系”为主线,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理论和方法, 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有益和有害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以及与环境相关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以达到改善环境、预防疾 疱、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健康的概念: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 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2. 发展简史个体摄生阶段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医生要注

2、意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群体疾病防制阶段综合预防保健阶段3. 三级预防山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 险因素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或减少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者“三早”预防,即在疾病尚处于临 床前期或者疾病早期时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 目标是防止或者减缓疾病发展。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者康复期,采取积极地治疗 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4. 主要环境问题和解决措施主要环境问题生产性污染:“工业性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生活性污染:“生活性三废”(

3、粪便、污水、垃圾)。交通污染:交通运输工具所产生的噪声、振动以及各种废气。其他污染:电磁辐射、放射性废弃物、电子废弃物、抗生素污染、自然 灾害所释放的大量烟尘、废气等。1 解决措施a. 组织措施: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卫生监督和卫生管理。b. 规划措施:城乡建设和改造规划。工业企业规划和布局。c. 技术措施:改革工艺、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净化处理。制定、完善卫生标准。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人类的环境1. 环境及其基本构成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心理各种因素构成 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 时或远期作用。构成环境的因素:化学因素、物理

4、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1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a.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有利健康因素(空气,水,土壤,阳光,微小气候,风光)一一促 进健康。不利健康因素(水、土壤:元素含量异常)一一自然灾害、地方病。b.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环境污染是主要问题。保持生态平衡:次生环境优于原生环境一一促进健康。破坏生态平衡:次生环境质量恶化一一引起疾病。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以影响生物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释放、转 运、代谢、消除、结合及生物学效应的环境化学物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环境介质进行 远距离迁移,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生物富积,对人类健

5、康及生态环境造成 有害影响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一类有机化学物质。物质蓄积:当进入人体的污染物的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机体排出的速 度或总量时,该物质的原形或代谢产物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多并贮留,这种 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物质蓄积。功能蓄积:当机体多次反复接触化学毒物一定时间后,用最先进和最 灵敏的分析方法也不能检测出这种化学物的体内存在形式,但能够出现慢 性中毒现象,这种情况称之为功能蓄积。2.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1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 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空气、水、阳光、土壤、无机盐 类)构成的开放的综合体。1生态平衡(ec

6、ological balance):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 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 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 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1食物链(food chain):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 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状关系。各种食物 链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food web) o食物链可影响环境中的 物质转移和蓄积。生物富集作用: 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 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远远高于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这种作用称为

7、 生物富集作用。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在 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 生物体内的浓度,此过程称为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1.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 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环境破坏,给人类生活和健康造成危害者, 称为公害。由于严重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地区中毒性疾病称之为公害病。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事件a事件经过和致害因素Q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致害闪素:二氧化硫气体和三氧化硫烟雾的混合物。H美国多诺拉镇烟雾

8、事件致害因素: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的产物与大气中尘粒结合。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一致害因素: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致害因素:汽车排出的废气在日光作用下,形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日本水保(yu)病事件一丞选水生生线食用后在体内被转化成甲基汞,通过鱼虾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侵害脑部 和身体的其他部位,引起脑萎缩、小脑平衡系统被破坏等多种危害,母性极大。 致害因素:汞(Ha)L C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一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 米和饮用水含镉而中毒。一致害因素:镉(Cd)L d日本四日市气喘病事件c致害因素:重金属微

9、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的硫酸烟雾。C日本米糠油事件日本九州一个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因管理不善,操作失误,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 在脱臭工艺中使用的热载体多氯联苯,造成食物油污染。一致害因素:多氯联荒L d1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a. 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发生改变的污 染物。b. 二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环境中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a.环境污染物的迁移:是指其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 程。污染物一经排放,就会进入任何一种环境介质,如通过蒸发/挥发 进入空气,吸附进

10、入土壤,溶解进入水体等。污染物可通过吸收、吸入、 摄食进入生物体,并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b. 环境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核衰变、化 学、光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使污染物改变了原有的形态或分子结构,以 致改变了污染物固有化学性质、毒性及生态学效应。前者表现为量的变 化,后者则是质的变化,这两种变化之间通常存在相互联系。环境污染物的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 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会出现降低, 该过程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a.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降、挥发逸散、凝聚和混合等。b.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水解、酸碱中和、光化学反应

11、等。c. 生物净化:生物氧化、生物拮抗、生物降解、光合作用、生物的吸收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吸收:环境污染物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呼吸道:经肺泡吸收进入血液;消化道;皮肤。b. 分布:环境污染物吸收入体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 组织的过程。特点:分布的不均衡性和选择性。c. 贮存:污染物在机体贮存的部位往往是毒物直接作用的部位, 该部位称为靶部位(靶组织或靶器官)。但有的组织器官中化学物含量虽 然很高,却未显示出该部位明显的毒作用,此部位被称为贮存库。d. 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 有的复杂生化过程,使其本身化学结构发生一系

12、列变化,这个过程称为 生物转化。e. 排泄:经肾脏随尿排泄、经消化道排泄、经呼吸道呼排泄等。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参数及安全限值a.毒性:是化学物引起有害生物学效应的固有特性,主要取决其化 学结构Qb.毒物:在较低的剂量水平可导致机体损伤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c. 致死剂量或浓度: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n)。或LC100):即毒物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 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如再降低剂量或浓度,即有存活者。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U或MLC, LC01):指毒物引起一组受试对象中 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低于此剂量或浓度即不会出现死亡。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LD。或LC。):指毒物

13、不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出现 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或LC50):指毒物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 亡的剂量或浓度,又称致死中量。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A。呈反比,即急性毒 性越大,IA。的值就越小。d. 阈值:指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产生效应的最低剂量 或暴露浓度,即低于该剂量或暴露浓度就观察不到或预计不会发生某种 效应。在评价有害效应的危险性时,通常用NOAEL或LoAEL作为阈值的 近似值。2.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1 生物标志物a.暴露生物标志物:指在机体内某个隔室中测定到的外来化学物及 其代谢产物量(内剂量),或外来因子与某些靶分

14、子或细胞的作用产物。b. 效应生物标志物:即机体内可测定的生化、生理、病理或其他 方面的改变,据其改变的程度,可判断为确证的或潜在的健康损害或疾 病。c.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机体接触某种特定环境因子时,反映个体反应能力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缺陷的指标。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长期 性。环境污染性疾病a.公害病: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b. 职业病: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c. 传染病:由病原生物引起,是可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一类疾病。d. 食源性疾病:因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病因子进入人体,从而引起具有感染

15、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3.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污染物的剂量或强度a.剂量-效应关系:摄入量(剂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 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b.剂量-反应关系:摄入量(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a.非交互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b.交互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第二章生活和环境健康空气1. 大气层按大气层气温变化的特点,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 热层、外大气层。2. 空气的化学组成:空气主要由78%的氮气、21%的氧气、0.94%的稀有气体、0.03%的二氧化碳、0. 03%的其它气体和杂质共同组成。3. 空气的物理性状1 紫外线A段(320400nm)长波紫外线:促进黑色素原、黑色素、色素沉着、保护皮 肤OB段(275320nm)中波紫外线:红斑作用鼠抗佝偻病作用(中波不能合成维 生素D)。C段(200275nm)短波紫外线:可使细菌体内蛋白质变性、核酸中形成胸腺 喀咤二聚体,具有杀菌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