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创新发展问题研究3900字(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休闲农业创新发展问题研究3900字(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休闲农业创新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促进策略探究目录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一、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优势21.1、 休闲农业开发前景好21.2、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支持21.3、 为城市产业链升级提供消费环节支持3二、休闲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32.1、 引领区域现代农业特色发展新方向32.2、 促进农民增收3三、休闲农业创新存在问题43.1、 休闲农业项目吸引力不足43.2、 休闲农业项目品质需要提升4四、休闲农业项目模式创新44.1、 花卉产业与婚庆项目结合44.2、 苗圃产业和休闲娱乐项目结合54.3、 林业资源和游乐项目结合53.4、 牧场资源和牧原生活体验结合牧场5参考文献6休闲农
2、业是拓展农业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普及等功能,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休闲农业发展在农民就业创业增收,传承和发扬乡土文明,发展繁荣乡村经济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优势休闲农业开发前景好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导致了工作时间、自由时间以及工作空间、生活空间的分离,限于生活节奏,城市周边成为主要的消费空间和生活空间,通过体验休闲农业变换城市生活空间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休闲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社会已经进入休闲经济时代,我国正处于旅游市场增长的黄金时期,休闲农业的构架主要以提供产品到提供商品到提供服务再到享受产品与服务的话商业体系
3、,来展现产业附加值,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城郊作为城市和农村的承接和过渡,占据了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顶端优势,在一日游、周末休闲为主体的国内旅游市场现状下,其价值潜力巨大,市场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挖掘。据合肥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统计表明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合肥农业中的一支重要支撑力量,最近几年,合肥乡村旅游收入每年增长都在25%以上,市场前景广阔。1.2、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支持资金的筹集是新农村建设核心课题。据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有关专家在安徽、四川等25个村抽样调查发现,按照“新农村”建设一定标准,满足农村道路、用电、通信、安全饮水、沼气、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达标需要,
4、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支付投资1700元至4900元,如果自来水、道路、沼气等项目涵盖在内,全国约需投资4万亿元,这么巨大的经费需求,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但是,报告也指出,贫困地区和一般地区的投资需求较大,城市近郊投资需求相对较低,这就为我们城郊先行先试提供了重大机遇。从农村内部寻找出路已成为共识,发挥我国“三农”优势,特别是以城带郊,以郊带乡,成为辐射式发展的一个必要路径。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它不仅促进了农业增产、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文明交流、社会共融,而且为新农村建设资金找到了一条稳定的筹集方式。昔日的贫困农村,依靠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主动参与旅游服务产业,引领出了
5、一条旅游助农、兴农、富农的道路。1.3、 为城市产业链升级提供消费环节支持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饱和状态,他们亟需消费瑞口对过剩产能给予消化吸收。十三五规划中供给侧改革屡屡提上日程,这给我们通过城郊休闲农业开发来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了机遇。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通过服务和休闲方式为体系,将城市中的人群为客户目标,将农业和旅游业整合一体的新兴产业,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利用农业生产、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农业资源,为城市人群提供度假、体验、观光、休闲、娱乐等多项经营项目。发展休闲农业不但可以深度开发传统农业资源,拓展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改善农业产业结
6、构,而且能刺激城市人群消费,消化城市产能,进而循环发动城市产业链条的升级优化和二次启动,休闲农业发展对于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城市产业结构的再次优化,对于提升城郊农业休闲资源的开发也成为二次动力,打造为良性循环圈。二、休闲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2.k引领区域现代农业特色发展新方向休闲农业园区作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多功能农业转变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距,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引领区现代农业与农业文化是以农业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和民族风情作为金融资源,观赏、学习、娱乐的载体,现代农
7、业和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和节日购物旅游为一体的自然生态景观融合等新兴产业,是经济、社会的出发点与环境密切联系。农业扩大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地将引领区域现代农业特色发展新方向。2.2. 促进农民增收在规划设计中,要选择适合当地国情的优势农业产业和企业发展,集中各种资源,突破重点领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业发展的优势;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高新农业技术;坚持主导产业、标准化、规模,对现代工业生产过程的概念、集约利用、生产要素和生产标准的有机结合,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生产、加工、销售、教育、培训、休闲、观光、示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功能的农业现代化基地,
8、将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示范市场农业现代化的运行机制、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生产专业化。三、休闲农业创新存在问题如今在休闲农业发展风生水起的时候,将对创新思维的开发,突出农业产地、产品特色服务提高了要求,促进农业旅游项目创新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只有在传统休闲农业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多的产品构架,才能为我国农村、农产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带来可持续的经济效益,是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3.1、 休闲农业项目吸引力不足以自然生态为基础,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养生农庄旅游项目在欧美国家颇受欢迎,而且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然而在中国还属于一个比较罕见的旅游项目,高端的“度假农庄”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于农业项
9、目,有必要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和商业市场进行具体分析和准确定位。通过对全国旅游市场、区域旅游环境和项目所在地的实地情况进行充分研究,找出真正适合本项目的开发模式,使项目独具特色,弥补市场空白才是休闲农庄项目发展的长远之计。3.2、 休闲农业项目品质需要提升带动农业项目转型,将传统休闲农村项目脱离农业生产的老旧轨迹,转变为田园生活方式,提升休闲旅游价值和品质,吸引高端消费群体,发挥农业资源项目的软实力,形成无形胜有形的商业模式,形成“可复制战略”和“品牌整合战略”的经营理念,构建配套的产品框架模型。四、休闲农业项目模式创新我建议安徽休闲农业项目的人创意定位在于可以多层次发展我国大农业产业,与城市消费
10、观念、价值取向相结合,以时下都市流行的主题引入农业休闲项目中来,促进农业资源创新利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精神文明的建设。4.1. 花卉产业与婚庆项目结合在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中,我们可以将花卉产业与婚庆产业相结合来打造花卉婚庆产业园,以各种有观赏性、经济效益的花卉种植作为项目景观,给消费者带来一场七彩浪漫的花海婚宴。种植本身就可以形成美丽的风景线,成为婚纱拍摄胜地。集花卉种植、婚庆销售为一体,如婚纱摄影、婚宴、蜜月洞房;花卉养生、保健美容等农业衍生产品给当地休闲农业发展带来收益。4.2. 苗圃产业和休闲娱乐项目结合当下我国大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力量的开发,苗圃产业以其极高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成为
11、广大农村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选择。苗木花卉产业本身具有一定的旅游观赏性,开发价值显著。对于苗木产业来说,苗圃基地的情景应用概念将通过绿化样板间的方式来展示苗木搭配的效果,将苗木产业和休闲娱乐、体育项目等融为一体。打造出苗木种植项目的娱乐版块,如休闲竞技、亲子互动园等。4.3. 林业资源和游乐项目结合对林业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打造“树顶木屋、林中穿越、森林游乐”的立体空间,可以开发的项目如树冠、树顶的温泉spa、度假木屋、休闲书吧、瑜伽健身台、光餐厅等,整合发展观光和休闲度假相结合的项目;在树林间通过开发空中吊桥、藤索,缆车、栈道等各类运动竞技相结合,打造出适合儿童或团队活动项目;地上可以搭建度假帐
12、篷营地、森林氧吧、果蔬采摘等项目开发。4.4. 牧场资源和牧原生活体验结合牧场牧场在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基础上建立牧原生活体验项目。养殖业是农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对于开发类似资源的项目,可以通过开放牧场空间资源来打造一个骑猎乐园。让游客体验骑马放牛羊的牧民生活,捕捉我们特意放养的各种特色动物,挖掘山野蔬菜等,游客采集到的动植物可交给餐厅定做烹饪,现场品尝美味佳肴。还可以定制具有自己创意的旅游纪念品。将特色牧场旅游项目与牧民生活、文化、美食相结合。总结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开发农业休闲资源是充分利用农村的时间、地点、人文等促进农村综合条件发展的有
13、效措施。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多方面的,其共同的核心是乡村文化宣扬和传承。传统民俗和乡村礼仪都是农耕文化的具体表现。我们在农产品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保护和体现这一文化属性,休闲农业项目才能从内到外打造成具有独特气质支撑的精品项目。承载了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的休闲农业项目才能持续、蓬勃发展下去。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集体意识。要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创新模式的扩展,都要让他们成为休闲农业项目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者和创新者。只有这样,休闲农业才能真正扎根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国旅游业发挥更大的经济效应。参考文献川简新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建设途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IO-13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明经济地理,2008,28(4):40-45张辉旅游经济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26-274吴思,王长征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开发、问题、机遇及其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9(12):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