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暖冬问题论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暖冬问题论述.doc(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关于暖冬问题论述暖冬引发科学家呼吁:给“高烧”地球降温这个冬天,暖冬天气在世界各地连破纪录。黑龙江1月上旬平均气温创下1951年以来冬季气温最高值。而本应与1月20日、21日在法国举行的世界杯男子滑雪赛也因“高温”被迫取消。然而根据科学家们的预测,这还远不是历史最高点2007年将可能超越1998年而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科学家们说,地球正在发“高烧”,该给地球降降温了!全球变暖可能带来毁灭性结果在DIVERSITAS中国委员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显示的照片中,人们清楚地看到原本长在山脚下的树种,逐渐“爬上”了山顶。“也许很多人认为是好事,但大家想想,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原本
2、应该生长在山顶的树种就可能会灭绝。”陈宜瑜说。如果照片不够震撼,再看看这个例子: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温度升高,对珊瑚和鱼类造成的影响比原先想象的严重,这种影响是长期性和毁灭性的。英国纽卡斯尔大学首席研究员尼克格雷厄姆说,珊瑚礁在受到干扰后有时可以恢复,但如今许多珊瑚所遭受的损坏已经丧失了“恢复的可能性”,在他们调查区域内的大部分珊瑚礁和海洋生物可能已永久消失。陈宜瑜说:“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作为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载体,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也经历着地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全球变暖的灾难性后果已经初露端倪。生物多样性
3、的降低只是全球变暖的灾难性后果之一。生物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再上升2,这些改变可能会产生不少新生疾病,一些本已销声匿迹的病毒也会卷土重来。地质学家预测:全球变暖直接导致冰盖融化,释放出在地壳中被压制的引力,引发包括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极端地质事故。气象学家预测:全球变暖可能带来更多气象灾害。美国科学家雷格霍兰表示,气候变化是导致去年大西洋飓风的最直接原因。美国热带气候预测中心预计,今年飓风气候仍会比正常偏多。环境学家预测:北极地区的长年积冰已陷入“一触速溶”的境地,这些长年存在的积冰将会在未来数十年内加速融化,到2040年夏天,北冰洋可能只是一片汪洋。人类活动是地球“高烧”的主因
4、几乎所有科学家都承认,人类活动可能是地球“高烧”的主因,特别是人类近100多年的活动,已经打破了地球保持了2000多年的平稳温度。美国科学家重构了过去2000多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得出的数据“进一步证明,人类活动应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负大部分责任”。中科院副院长陈竺说:“最近几十年,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带来的需求空前增长,造成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物种灭绝和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气候学家迈克尔曼,雷蒙德布拉德利和马尔科姆休斯就根据历史气象记录绘制了著名的“
5、曲棍球杆”图。在大约1900年之前的地球气温一直保持大致平稳,然后突然猛增,就像一根曲棍球杆朝上的击球面。他们得出结论说,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就是人类的活动。然而这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科学家坦言:“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之下,牺牲自然资源获取经济发展当然是最简捷的途径。对这种情况下,漠视和否认自然是科学家最常得到的回应。”美国政府测算,如果出台限制排放等控制全球变暖的新措施,可能会导致500万个美国人失去工作。资源、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国历来采取积极的态度。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规划了
6、一批重点工程、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各学科科学家共同为地球“降温” 2007年伊始,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等四个国际科技组织的中国委员会坐在一起,联合召开“地球系统过程与人类活动”学术会议。生物学家、地质学家、气候学家、人类学家来自各相关学科的科学家首次坐在一起,共商为地球“降温”大计。从科学角度而言,要想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必须把地球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地球系统科学于是应运而生。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黄鼎成在报告中解释说,人们需要把地球各
7、圈层视作密切联系的整体,并关注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他们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因此,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进而发展地球系统科学,逐渐成为引领21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方向。IGBP中国委员会主席、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介绍说,当前以IGDP、WCRP、IHDP、DIVERSITAS和ESSP为代表的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组织和计划的活动正在呈现融合和交叉的趋势,继续致力于推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综合交叉与集成研究。在这种大趋势下,全球变化研究已经引起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等单位的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基金制定的地球科学“十一五”发展战略中,7个与全球变化有关的领域被确定为优先领域。然而融合交叉的过程
8、却显得有些艰难。我国著名大气学家曾庆存院士正带领着团队试图建立一个由“气候系统”和“环境生态系统”组成的“地球系统动力学模式”。这个并未算进人类影响因素的模式用曾庆存的话说,已经是“复杂得要命”了。陈宜瑜坦言,对世界各国来说,针对全球变化的学科交叉和融合都是非常困难,“各学科都达到较高水平才能真正的融合,科学家也要具备各学科的较高水平才能顺利地融合。”孙鸿烈院士提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应该引入全球环境管理概念。对于中国来说,他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重视提炼关键科学问题,加强原始性创新研究;二是制定我国参与全球环境管理的发展战略;三是建立长期有效的高端协调机制;四是完善配套政策与体制建设,特别要加
9、强标准制定与环境立法研究;五是加强我国科技机构和队伍的能力建设,促进国际合作。很多专家在发言中提到,这种联席大会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希望今后能定期举行。陈竺在会上发出了呼吁:“希望各位专家积极行动起来,加强统筹规划,加强和更多地方与国际合作,为改善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在加强共同应对全球不安静变化影响的能力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摘引自:光明日报2007-01-31 04:04(本报记者齐芳)暖冬:经济环境因你而变暖冬影响了经济运行这个冬天不太冷!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更加严峻,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都遇到了“暖冬”。莫斯科百年罕见的暖冬天气,使这个冬天的平均气温比以往高出10左右;纽约市自入
10、冬以来,气温一直徘徊在10左右,1月6日更达到20以上,这是百年来的第一次;今年美国新泽西州也是111年来最温暖的一年,街道上厚重的冬衣几乎绝迹。中国也不例外,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2006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2006年我国气温继续升高,全国年平均气温9.9,较常年偏高1.1,是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而且从去年12月和今年1月的气温看,温度也比常年偏高,以沈阳市为例,今年“三九不冷”,1月份居民用电量减少5%左右。暖冬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当地的经济运行,对于商家来说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靠寒冷天气赚钱的行业叫苦连天,滑雪场无雪可滑,公园的冰场变成了
11、水塘,各大商场的冬装滞销,春装开始提前上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公布的报告显示,受异常的暖冬天气影响,公共事业企业生产下降了2.6%。最令人关注的是,由于暖冬,美国汽油、燃油及柴油的库存都增加,纽约、伦敦全球两个主要交易所油价大幅下跌,进而世界经济也与之同冷暖。尽管暖冬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尚无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飘然而至的暖冬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环境。油价的下降、耐寒商品的滞销、滑雪等旅游业的减旺是看得见的变化,但其更深远的影响是,让人不得不再次深思气候变暖对全球经济新秩序的影响。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师斯特恩爵士主持的一份研究报告称,气候变暖将使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减少20%,全球可能陷入比
12、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更为严重的衰退,建议今后将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投入到制止气候变暖的工作中。气候因素将成新壁垒如果说10年前,人们还只是把气候变化当作自然风险,那么今天,世界的共识是气候的变化不再是自然的变化,工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高速增长以及对自然界无节制的索取,使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在强度上有了质的飞跃,气候变暖也是其中的一个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要为全世界三分之二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负责,排放的气体多半来自使用煤炭、石油和瓦斯,为了产生能源提供电力、运输和取暖的需用。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发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数据表明:包括欧盟国家在内的工业国二氧化碳排
13、放量依然是不降反增,呈上升趋势。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官员介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涉及各国环境、经济、社会各方面利益,已成为国际环境外交中的热点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放供各国签署。这一公约旨在限制人类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后来又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至2012年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5.2%。专家预见,随着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暖,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得到严格控制,气候因素将成新贸易壁垒,包括征收大气污染税在内的一些环境保护措施也将为各国接受,新的价格体系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些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温室
14、气体的产品,价格必须提高,相反那些有利于气候环境的产品,价格应相应降低。据测算,世界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会造成至少85美元的损失,而付出25美元就可以减少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在缓解问题的同时,带动新产业发展,推动新经济向前迈步。气象经济将有新作为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六部门近日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100年来观测到的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0.5至0.8。今后气候变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很可能在未来50年至80年使全国平均温度升高2至3,平均降水量虽然会增加7%至10%,但并不能改变干旱化的趋
15、势,特别是北方干旱化的趋势。此外,由于气候变暖使农业需水量加大,供水的地区差异也会加大,为适应生产条件的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除了气候变暖,我国还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影响人口超过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1%至3%,气象灾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十分必要,尤其是受到气象影响的行业现在是越来越多,如何把这种气象因子整合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去也值得研究。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关于气象经济
16、学的德尔菲定律,即企业在气象上的投入产出比大约为198,即投入1元钱,就可以得到98元钱的回报。在发达国家,气象信息服务逐渐形成产业,气象公司效益都相当可观,诸如空调指数、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食品霉变指数、情绪指数、睡眠指数等一系列气象指数,都可以帮助企业预测并提前确定生产营销计划。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吴向阳博士说,早在20多年前,中国就引入了气象经济学的概念,但一直不成气候。为企业“量体裁衣”提供的专业气象预报还很有限,我国的专业气象服务最初只为农业、建筑、仓储等几个行业提供,现在才发展到运输、供电、化工等十几个行业。据测算,目前我国气象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平均已经超过1:40,按照“德尔菲气象定律”,我国气象经济市场还大有潜力可挖。摘引自:光明日报2007-01-31 06:13(本报记者张玉玲)减缓气候变暖须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