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战国策燕王喜伐赵》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战国策燕王喜伐赵》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战国策燕王喜伐赵(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日:“赵民其壮者皆死于f小,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日:“何如?”对日:“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日:“吾以倍攻之,可乎?”日:“不可。”日:“以三,可乎?”日:“不可。”王大怒。本有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兵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部,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部,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日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
2、日: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甚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日: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于为君择之也,无所取之。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胡而不去。或谓之日:可以去。柳下惠日: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
3、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日/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B.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日/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C.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日/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D.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日/寡人不佞/不
4、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平指“长平之战”,这是秦、赵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争,纸上谈兵的典故就出自此战赵军主将赵括。B.左右一词在古文中经常出现,是指近臣、侍从等身边人。C.不虞的虞”是料想的意思,与后顾之虞的“虞意思相同。D.三黜中的“三”不是实指,“黜”既有贬职也有罢免的意思,这里指罢免。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王喜听闻栗腹报告说赵国年轻力壮者都战死了,而年幼的一代还没长大,就想趁机伐赵,但遭到了乐间的反对,为此他非常生气。B.乐间反对燕王喜出兵攻打赵国,所提出的
5、理由是赵国是四通八达的国家,赵国人善于作战,但燕王喜不以为然,妄图以兵力取胜,然而最终失败。C.燕国被打败后,燕王喜写信向乐间谢罪,但在信中燕王喜并没有真诚地反思自己,反而有怪罪乐间的地方,这让乐间感到不满。D.燕王喜在信中特别提到了柳下惠的言行,他是希望乐间能够抛开怨仇,效仿柳下惠的做法,不舍弃自己的故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译文:(2)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译文:14 .燕王喜在给乐间的信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答案解析】11. C(“后顾之虞”的“虞”是忧虑
6、的意思。)12. C(乐间不满的是燕王不采纳自己的意见,对于燕王喜在信中怪罪自己,文中没有提到他的反应。)13. (1)我向您表明心愿,而您不肯听,所以派使者陈述我的心意,请您考察抉择。(得分点有:“端”,表明;“试”,考察;“论”,抉择、选择;各1分。句意1分)(2)忠厚的人不诽谤别人来使自己获利,仁德的人不伤害别人来求取名声。(得分点有:“毁”,诽谤;自益”,使自己获利;“要”,求取;各1分。句意1分)14. 借助俗语、谚语,燕王喜试图借助俗语、谚语中关于仁者、智者、厚者的论述说服乐间;直陈过失、罪过,燕王喜在信中承认自己的罪过,直接向乐间道歉;举例、树立典范,燕王喜以柳下惠为例说明道理,
7、希望乐间以柳下惠为榜样。(每点1分,共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燕王喜派栗腹带着百金向赵孝成王献礼祝福,栗腹在赵国宴饮三天,返回燕国报告说:“赵国年轻力壮的人都在长平之战中死了,年幼的一代还没有长大成人,您可以去攻打赵国。”燕王喜召来昌国君乐间问道:“攻打赵国怎么样?”乐间答道:“赵国是四通八达的国家,赵国人都善于作战,不能和它开战。”燕王喜说:“我用两倍的兵力攻打它,可以吗?“乐间说:“不行。”燕王喜问:“用三倍的兵力攻打它,可以吗?”乐间说:“不行。”燕王喜很生气。身边的大臣们都认为可以攻打赵国,于是立即出动六十万军队去攻打赵国。派栗腹带领四十万人攻打部城,
8、派庆秦带领二十万人去攻打代郡。赵国派廉颇率领八万军队在部城迎战栗腹,派乐乘率领五万军队在代郡迎战庆秦。燕军大败,乐间投奔了赵国。燕王写信给乐间并且道歉,说:“我无能,没有遵从您的意见,所以您才抛弃燕国投奔赵国,那么我无能就很明白了。我向您表明心愿,而您不肯听,所以派使者陈述我的心意,请您考察抉择。常言道:仁者不轻易与人绝交,智者不轻易怨恨别人。您对待先王的态度,世人都很清楚。我如果有错误希望您能包涵,没料到您公开怪罪我;我如果有过失希望您教诲我,没想到您公开背弃我。况且我的过失,国内没有不知道的,天下人没有不听说的。您暗中出奔公开怨恨我,抛弃我,我一定是有罪了。虽然如此,恐怕您还是没有尽到忠心
9、吧。谚语说:忠厚的人不诽谤别人来使自己获利,仁德的人不伤害别人来求取名声。所以掩盖别人的过失,是忠厚人的行为;纠正别人的错误,是仁德人的行径。现在即使我背负了无能的罪名,可您也要承受有失忠厚的谴责。如果替您来选择,这样做就没有可取之处。国家有边界就如同家庭有院墙,是用来加强内部团结,掩盖内部矛盾的。家人不和睦,出去告诉别人,这不是周全的做法。怨恨还没有表露就公开背弃我,这不能说是尽到了忠心。从前,柳下惠在鲁国做官,多次被罢免却不离开鲁国。有人对他说:你应该离开鲁国了。柳下惠说:如果行事和别人不同,到哪里去不被罢免呢?同样是被罢免,我宁肯留在本国。柳下惠不因为多次被罢免而自暴自弃,所以人们不会忘记他以前的功业;因为他不愿意离开本国,所以远近的人们没有非议他的。如果认为我没有过错,您怎么会怨恨我呢?希望您抛弃怨仇,追念先王,再来继续指教我!这是我的一点想法,恭敬地以写书信的形式向您说明。“乐间怨恨燕王不采纳他的意见,最终还是留在赵国,没有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