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doc(6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OO六年四月序 言“十一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是我市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和海上花园城市的重要时期,也是争领先、打头阵、创特色、求实效的奋进时期。以前瞻的眼光、战略的思维、科学的精神、务实的态度编制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对于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六六决策”,实现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一五”规划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之后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加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更加活跃,产业整合转移更趋明显的前提下编制的中长期规划;更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完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结构转型任务更加紧迫的背景下编制的中长期规划;就我市来看,是在经济社会已跃上新的发展平台,港口等战略性资源优势进一步凸现,大陆连岛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33”产业发展思路更加明晰的
3、形势下编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综上所述,研究规划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顺势应时、与时俱进,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转变方式、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努力从以物为中心转到以人为中心,从偏重局部发展转到重视空间整体布局,从重经济轻社会转到经济社会生态统筹协调,突出战略性、针对性和可持续性,使规划成为指导和组织我市“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主要依据。本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期为20062010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50 -一、“十五”回顾和存在问题(一)“十五”回顾(二)“十五”经验(三)存在问题(一)“十五”回顾“十五”以来,在市
4、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决贯彻实施“六六决策”,按照打造“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海上花园城市”的要求,明确“一个花园、四大基地”的发展定位,增强机遇意识、经济意识、统筹意识和生态意识,倾力实施特色产业战略、城乡联动发展战略和环境优化战略,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基础设施日益改善、城乡统筹稳步推进、民主法制不断加强,是舟山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过五年来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十五”计划调控目标。到“十五”期末,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2亿元,“
5、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6%,完成“十五”计划的136%;人均生产总值26931元,居全省第5位;工业总产值403.6亿元,年均增长25.8%,完成“十五”计划的134%,其中临港工业总产值达到250.8亿元;财政总收入28.5亿元,年均增长21.5%,完成“十五”计划的142%;港口吞吐量9052万吨,是“九五”末的2.8倍,完成“十五”计划的151%,稳居全国第9位;全市海运运力达到193万载重吨;旅游接待人数1001.7万人次,是“九五”末的2.2倍,完成“十五”计划的143%,位居全国重点地级城市前列;“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0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8倍,完成“十五”计
6、划的196%;地方外贸进出口总值12.1亿美元;通过调优调强,增收增效,渔农业稳步发展。提要: “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单位2005年“十五”期间年均增长完成“十五”计划的%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7214.6136工业总产值亿元403.625.8134财政总收入亿元28.521.5142港口吞吐量万吨905223.2151旅游接待人数万人次1001.716.8143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亿元510-196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十五”以来,全市上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社会发展综合水平位居全省第5位。文化事业规模扩大,
7、以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文娱业等为主的文化产业体系正在不断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基层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体育事业蓬勃兴起。浙江海洋学院扩大办学规模,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南海实验学校顺利组建,教育资源得到整合优化,全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向现代化目标迈进。卫生基础设施有了新的改善,渔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初步建立,组建了舟山群岛渔农民流动医院,人口计划生育和主要健康指标全省领先,巩固和发展了省级卫生城市。科技综合实力稳步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比较显著,为区域经济带来强大活力。覆盖城乡的就业再就业政策体系和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正在加快形成,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深入实施
8、“暖促”工程,扎实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平安舟山”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524元,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190元,年均实际增长11.5%和10.9%。荣获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称号。3、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围绕建设生态市目标,制订出台了舟山生态市建设规划及实施和责任考核办法,组织实施一批具有海岛特色的生态重点工程项目。切实开展环境整治行动,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工程、“大岛建、小岛迁”生态移民工程、“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加强城乡环保设施建设,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开展农村生态住宅示范村建设,全市城市生
9、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控制目标要求。嵊泗县达到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要求。4、基础设施日益改善提要: “十五”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成就交通大陆连岛一期工程全面完成,二期工程抓紧推进,三期工程进入前期工作。新城大桥建成通车,鲁家峙大桥加紧建设,完成329国道舟山段等一批等级公路建设,岛际交通高速化;建成各类生产性泊位3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个;民航航班不断增加,开通至香港旅游包机航线。能源建成舟山发电厂213.5万千瓦机组、本岛电网与大陆110KV联网工程,大陆与嵊泗电力联网工程。水利完成舟山大陆引水应急工程和“四库两道”重点蓄供
10、水工程,新建展茅平地水库等蓄水工程;海水淡化和水资源循环利用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施的围垦工程25处,围垦施工面积4万多亩。“十五”以来,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大力推进以登陆工程为核心的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30亿元,为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劲支撑。大陆连岛一期工程全面完成,二期工程抓紧推进,三期工程进入前期工作。新城大桥建成通车,鲁家峙大桥加紧建设,完成329国道舟山段等一批等级公路建设,岛际交通高速化。建成各类生产性泊位3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个;民航航班不断增加,开通至香港旅游包机航线。建成舟山发电厂213.5万千瓦机组、本岛电网与大陆110KV联网工程,大
11、陆与嵊泗电力联网工程。完成舟山大陆引水应急工程和“四库两道”重点蓄供水工程,展茅平地水库等新建蓄水工程进展顺利,海水淡化和水资源循环利用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基本满足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水要求。海涂围垦成为我市缓解用地矛盾的重要途径,已在实施的围垦工程25处,围垦施工面积4万多亩。5、城乡统筹稳步推进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十五”以来,全市上下围绕“中心城市现代化、本岛城乡一体化、主要大岛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加快海岛城市化进程。加快临城新区建设,完善定海、沈家门城区功能,增强岱山、嵊泗两县城的城市集聚功能,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新社区建设为载体,通过“暖促”工程,加大财政对渔农村的转移
12、支付力度,渔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初见成效,渔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渔农民收入增长明显加快。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展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试点,完善各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渔民基本生活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有实质性启动。村庄示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良好,全市有23个村通过了市级验收,其中有15个村获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称号,全市共有74个整治村已通过县区及市级验收,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6、民主法制不断加强普法教育深入开展,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全市渔农村广泛开展了“三培养”工作,形成了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联动的为民办事网络。“平安舟山”建设成效明显,公共应急体系逐步
13、健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精心实施“铁桶工程”,积极开展创建“平安渔场”活动。妥善处理各类突出性、群发性事件,抓好信访调解工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重视抓好安全生产工作,重视国防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双拥”工作、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二)“十五”经验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十五”期间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关键在于坚持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从战略高度谋划舟山大局,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十五”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站在战略高度,立足舟山实际,对舟山发展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清晰地勾画了舟山发展的战略框架:在总体战略方面,作
14、出了旨在发挥优势、实现快速协调发展的“六六决策”,明确了下步发展的战略主攻方向;在经济结构方面,作出了进一步落实“二、三、一”产业架构,突出“33”产业发展重点的决策,明确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在城市定位方面,作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海上花园城市的决策,明确了舟山城市统筹发展的核心内涵。由上述决策形成的系统、清晰的发展战略,为加快舟山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二是坚持从自身优势出发,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不断推进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面对客观形势变化和资源优势更迭,全市上下把发展重点从“渔、港、景”转变到“港、景、渔”,倾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整合、升级,取得了明
15、显成效。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做大成长性产业,做强传统性产业,做优基础性产业的思路,大力发展临港产业,船舶、港口物流、海洋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倾力实施重大项目,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产业拉动效应明显的大项目,提高舟山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拉长产业链,拓宽了舟山产业发展的路子。同时,积极扶持家庭工业、个私经济,增加社会就业,培育新的发展潜力。积极开发重点区块,优先发展“三大岛”,大力开发本岛北部区块,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区块成为支撑舟山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三是坚持突出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致力增强发展后劲,不断优化发展环境。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向外推介,我市的整体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综合发展条件不断完善,区域地位逐渐提升。资源优势日益突出,借助独特的区位、深水岸线、海洋旅游资源优势,我市日益成为长三角区域生产力布局的特色区域,港口等重大项目布局的重要区域。特别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马迹山矿砂中转码头、册子原油中转基地等一大批大型港口项目建设,提高了舟山港知名度。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十五”以来,全力实施“登陆战略”,基本形成了陆岛互动的交通、能源、供水、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