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模板】问题学生:优势视角下的界定与干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模板】问题学生:优势视角下的界定与干预.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问题学生:优势视角下的界定与干预摘要:对“问题学生”实施干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问题。传统的问题视角将关注点聚焦在“问题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上,造成问题学生数量的急剧攀升,同时抹杀了他们的个体差异性。面对问题泛化的境况,许多学者开始反思并批判传统的问题界定范式,倡导构建优势视角下的问题观,并对“问题学生”给予重新解读和界定,进而提出了通过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问题学生”的优势和资源来提升他们抗逆力的干预策略。关键词:问题学生;问题视角;优势视角;抗逆力;社会工作一、问题的提出案主问题的评估与界定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首要环节。在界定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案主、他们过往的生活经历及其目前
2、的状况尤其重要,不同的理论视角指引着不同的社会工作实务方向。在早期的社会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像其它助人专业一样,主要遵循医学治疗中以问题和疾病为本的思维模式,认为案主之所以成为案主,是因为他们有瑕疵、有问题、有疾病、是病态的,需要社会工作者以专家的身份为其提供帮助和治疗,故早期的专业人士一般将社会工作理解为社会工作者对案主问题或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问题不断被细化,人们发现尽管社会工作已有IOO年多年的治疗和解决问题的历史,但人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生活趋于恶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此进行反思,并提出社会工作实务应由“问题趋向”向“资源趋向”转变。案主自身的优势
3、成为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核心,著名学者SaIeebey指出:“优势视角取向的实践意味着:作为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讲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社会工作专业更加注重倾听案主的心声,尊重其个体的差异性,美DennisSa1eebey:优势视角一一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李亚文、杜立婕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页。因而优势视角这一社会工作实践的全新模式迅速发展起来,己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妇女、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中
4、。但是关于“问题”概念本身的思考比较少,对问题学生的界定和干预缺少系统的研究,本文将从这两方面展开论述。二、对问题视角下问题界定范式的反思19世纪中叶随着大脑解剖学研究兴起,实证科学形成。在科学革命中,医学变得机构化和标准化,其中包括精神问题的正式医疗化,病态开始为精神病学所使用。随着科技的发展,问题不断细化,但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好转的迹象,西方学者对传统问题视角下问题界定模式进行了反思,总结诸家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一)问题泛化塑造了问题意识现在我们的文化、社会对疾病、障碍是一种过分痴迷。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都在不断细化,人类所面临问题的数量多于过去任何时代,难道是我们的社会退
5、步了?许多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建构主义认为社会是被人建构的,是按照人的主观意识理解或解释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意义世界。”在建构主义看来,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人和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服务接受者的问题是他们与他人相互建构过程中沟通方式的不同引发的,沟通方式上的差异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关。”因而,许多问题都是由社会、文化建构出来的,然后不断生产,繁衍,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不可否认问题界定和细化有其科学依据并能够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但问题的泛化给人们带来一种问题意识,甚至“我有什么问题”成了人们自我感知的养分之一。用疾病、障碍定义社会和个体,因而社会和个体也就真的病了。(二)界定问题是一种霸权
6、主义有学者提出,问题界定的过程是一个群体用意识形态压制另一个群体的过程,是一种霸权主义。问题被定义出来,其背后是有个潜在标准,而这个标准是某一类人的特性,那些没有这些特性的群体就被贴上了问题标签。同样拿阅读障碍为例,那些能够顺利读出文字的人是正常的,否则就有阅读障碍,这一评判标准其背后的逻辑是“正常/异常”的二分法。用正常/异常二分法简单划分人的做法违背了人类能力呈连续的、正态分布侯童、玉禾:优势视角的学校社会工作辅导策略探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67页。这一规律。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并不是一个统一体,大部分人生活在一个普通的世界里,除此之外还存在很多我们无法进入的
7、世界,比如自闭症患者的世界,我们之间几乎是没有沟通渠道的,亦没有可比性。因而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以自己所属群体的特性作为标尺去衡量并评判整个人类。从某种程度上讲,问题化是一种分类方式,也是一个异化的过程,并且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异化。当问题被定义出来,人们习惯性地对号入座,完成了这次看似合理其实不公平的层级划分,而这种意识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三)问题细化导致人类的自我设限问题细化的过程也是人类自我设限的过程。问题的背后是标准,标准构成了人们的约束机制,问题不断细化甚至泛滥化的过程,也是人类条条框框增加的过程。为了做一个所谓的正常人,我们必须走“被标准化”的道路,因而人类的路越走越窄,最终导致个体发展
8、的单一化。另外,我们需要认识到问题的界定和细化一方面使问题明朗化,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但同时界定出来的问题也会蒙蔽我们的眼睛,隐藏更为严重的问题。问题的界定是带有主观性的,当个人和社会出现了某种症状,并且引起了人们足够关注,那么带有该种症状的现象就被定义为问题,这似乎是无可厚非的。这些问题吸引了过多的关注,以至于我们忽视了那些没有出现此类症状,但潜藏更大危机的一些现象。社会工作有这样一个理论一一一个问题学生是一个问题家庭的真实写照。在此需要去梳理一下这句话包含的内在逻辑,由于孩子的一些特性达不到大多数人的标准,因而我们把孩子贴上问题标签,然后追根溯源,不难发现他处在一个问题家庭中,这
9、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但如果这个孩子是我们问题化的“漏网之鱼”,那么他的家庭就是常态的,很少有人质疑这个家庭是否存在问题。因而,是问题家庭产生了问题学生,还是问题学生定义了问题家庭一一这成了首要思考的问题。当认真观察我们自己的家庭时,发现问题并不困难,虽然家庭成员都没出现大的问题,但并不能代表此类“常态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就少于那些所谓的“问题家庭”,它隐藏的潜在危机也不见得比后者小。(四)问题的界定是对个体差异的抹杀人的机体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当机体的某一部分出现问题,出于生存的本能,人自身会促使机体另一部分超常发展,具有自我优化、自我调整的功能,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转变能力。人类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人
10、的机体亦有独创性,这一点本应得到认可,这也是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当老师持着问题视角,秉着挽救生命的职责去介入案主的生活和成长,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行为会扰乱人体自我治疗、自我成长的秩序。仍旧拿所谓的阅读障碍为例,当人们竭尽全力去提升案主的阅读能力,也许在这方面确实能够有所改善,但是容易忽视这点滴进步所付出的代价一一案主的理解力失去了超常发展的机会,同时扼杀了机体的独创力,这颇有丢了西瓜捡芝麻的意味。从更严肃的层面讲,这是一个去个体化的过程。问题并非孤立存在,因而需要把所谓的问题放置在人的整个机体中去考虑,如果案主自身机体的发展能够弥补某一部分的不足,就没有必要贴上问题的标签,并揪着问题不放,专
11、业社工以及老师需要做的只是引导。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工理论及实务的革新,传统问题视角下的问题界定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判,与此同时,优势视角作为社会工作实践的一种全新模式迅速发展起来,并得到学者和社会工作者的认可。优势视角的实践要求我们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案主、他们所处环境和现状,不再是孤立地集中于问题,而是把目光投向可能性。三、优势视角下问题学生的界定(一)优势视角下的问题观什么是“问题”?不同的问题观指引着不同的社工实务方向。传统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遵从的是一套病理学范式,采用医学诊断、明确症状、专业确诊、关注病态、实施治疗、恢复健康的思路途经和工作模式。有学者提出“这是
12、一个荒谬的过程”。对于生理疾病权且可以的话,对于心理需要、精神冲突则会导致目标与实践的自相矛盾。问题视角以问题为中心,社会工作者以专家的身份评定案主的问题,并用一系列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我们常听到的疾病、问题、优势、障碍、偏差、弱视等。而优势视角是一种以积极的视角来看到服务对象及其行为的理论。它协助人们明白问题相对于优势而言是第二位的。优势视角对“问题”进行了重新解读:1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优势视角并没有忽视问题本身,而是承认和正视问题的存在。不同的是优势视角认为问题的本身不是问题,如何面对和处理问题才是问题。后现代心理学家认为:问题存在于语言中,并非个体本身。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容忽视的。Sa
13、1eebey指出:“如果语言是促成个体自我感的养分之一,那么我们就有必要仔细地对我们的帮助词典进行审查,以便了解我们的词语是否有利于案主。”一个问题学生身上的“问题”是被他周围的关系,通过社会互动内化和体验的结果。问题学生“告诉我们因为人们认为他们解决事情的策略不同于常人,所以被贴上古怪的标签。在他们的经历中,各种各样的自我认同都是隐蔽的、贬义的词语,如行为越轨、无控制力、乱性、忧郁,这些在社会交流中定义他们的词语是那些有权者界定的。”久而久之,学生会接受这样的界定,并且内化为自我认知,这是一种典型的投射作用。优势视角反对将案主问题化,认为问题的标签对“案主具有蚕食效应,重复的次数多了之后,就
14、改变了案主对自己的看法和周围人对他们的看法。长远来看,这些变化融入了个人对他们的自我认同(越来越没信心)。”因而对学生的“问题”首先要澄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他们本来没有问题,只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做法、挑战常规的言行、追求自我的态度不被大多数人接受,于是被界定为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放大问题,而是积极寻找问题学生的优势,协助其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2 .问题是抗逆力的一种形式所谓抗逆力“是从疾病、变化和不幸中迅速好转的能力。”“抗逆力是个体遭受挫折后重新恢复过来的能力和超越预期的功能JGeorgeVai11am(1993)把抗逆力看作个人的“自我纠正倾向”、“可以弯曲而不折断或弯曲时可以反弹
15、的能力”人类的机体有自我修复、自我优化的功能,如此的机体独创性可视为常识。如ROgerMiHS(1995)所提醒的,我们具有知道什么对我们最好、当遭到机体或环境的挑战时应该如何应付的朴素智慧。危机是抗逆力的前提条件,没有危机也就无所谓抗逆力,而问题为个体和社会提供了面对危机的机会,它能够激发出个体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体自身的抗逆力。老师接受了传统的智慧和理论,认为在幼年被虐待和被忽视的经历必然要让我们以美DennisSa1eebey:优势视角一一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李亚文、杜立婕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页。Michae1T.Ungar:ConstructingNarra
16、tivesofResi1iencewithHigh-riskYouth,Journa1ofSystemicTherapies,2011,Vo1ume20,Number2,pp.58-73.美DennisSa1eebey:优势视角一一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李亚文、杜立婕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6页。后付出代价,其实这是对抗逆力的一种无视与否定。抗逆力理论已经在行为科学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体现了优势视角的可操作性。优势视角并没有回避问题,只是转换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不纠缠于问题的本身,而是关注问题背后的生命状况,看到的问题也是功能的体现。3 .问题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优势视角不主张将问题放大化异常化。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伴随人的一生。个体成长的过程也是问题不断产生、解决而后再产生的过程。问题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常态。它在我们生活中